ldquo四rdquo字到底怎么

有一个小学一年级的问题,

说不定会让你彻底懵圈。

被懵到的还有包括浙江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等一干知名高校的学霸。

有些人吃惊:“是这样的吗?”

有些人疑惑:“不会吧。”

还有人比较自信:“是不是教材弄错了?”

懵圈和争论来自于一个字的笔顺笔画——

“四”字第二笔到底是“横折”

还是“横折钩”?

来源人教版的语文课本

来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

知名大学毕业的学霸间的争论还在继续,

觉得自己能做对小学一年级题目的人先做,

答案一会儿就公布。

一年级语文整懵大学毕业家长

浙江杭州魏女士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和文字有关的工作,自认女儿的小学作业难不倒她;她的先生姓余,更是对语文非常自信:当年高考,分的试卷,他考了分。

但夫妻两人同时栽倒在这一道一年级的语文题上。

题目:“旦”字的第二笔和“旧”字的第三笔是“??”还是“??”

很负责地告诉你,这是一道杭州拱墅区某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题,是小学一年级!

信手拈来,妈妈选了两字均为“??”;爸爸看到,认为两字应当都是“??”。夫妻两人争执不下,去翻女儿的语文书,他们看到书上“白”字第三笔、“明”字第二笔、“四”字第二笔均为“??”;而“口”字、“中”第二笔均为“??”。

两个人根据书本推测了好久,依然无法得到有关“旦”和“旧”那一笔的准确表述。

他们都想说服对方,于是干脆去查资料,这一查,两人都坐不住了:一年级语文说“四”的第二笔是“??”,而百度百科上显示的是“??”。

来源于人教版教科书

到底谁是对的?夫妻俩你看我,我看你,被弄得有些怀疑人生。

朋友圈“炸”翻,多条评论5个观点

余先生以“四”字为例发了个朋友圈,没曾想却炸翻了评论。“很多观点,每个观点都有人支持。”他例举了5点观点:

观点一:相信“百度”型——“四”字第二笔就是“??”;

观点二:教科书至上——我们的基础知识来自书本,几十年下来经常修改,不会错,一定是“??”;

观点三:两种写法都对——规范下是“??”,但“手写汉字笔意相连会自然出钩”;

观点四:字体误差——宋体字不带钩,楷体的字中就有个小钩;

观点五:“日”、“曰”型——一般的“日”字型第二笔带钩,如果是“曰”字形状的不带钩。

前后大概一个多小时,余先生的朋友圈有了50多个赞,多条评论,但众说纷纭,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如果那么搞不清楚答案,那么我就想找到一个何时写‘??’、何时写‘??’的规律,至少能让女儿在面对考试时做对。”

知名大学学生VS一年级语文老师

记者去找了几所知名大学毕业的学士和硕士——其中包括杭州本地的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外地的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前后有18个曾经的学霸参与“作答”,认为“四”第二笔为“??”的有11人,认为是“??”有5人,比较模糊无法给出选择的有2人。当这些人得知语文教材上显示为“??”时,表情语气不一。“不太可能吧”的疑惑声一片。

很快,另一份权威材料让这种疑惑推高到了新点: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于年4月7日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以宋体字笔画为准)——像“口”、“西”、“四”、“国”、“直”这样的字相应的笔画就是“横折”。

一年级教科书是“横折钩”,《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说是“横折”。

我们该相信谁?

“‘四’字第二笔为‘横折钩’,日常教学中,低年级学生的确会面临笔画这个问题,而且是基础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同时也是难点。”杭州下城区某知名实验小学一位高级教师说,教材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审定,且会时时修正,是教师教学中最为权威的材料。从老师的角度上来说,他们必须按照教材来教学,不能随意调整改变。“至于其他资料,如果要影响课堂,一般需要通过教材来实现。”

人民网曾经盘点过“最容易写错笔顺的汉字”

然而意外的是

很多网友在评论中表示

和老师教的不一样

南都街谈

“四”字第二画是什么?能不能不这么考小学生?

作者:果冻(节选)

出这样的考题,考这样的点,目的是什么?汉字流变传承几千年,博大精深,里面有很多很深的学问,要考倒人非常容易。

……

“四”字第二笔有没有钩,它的重要性在哪里呢?无论有无,“四”还是“四”,不会变成另外一个字。它只是汉字构形的漫长历史上某些微小变化的遗痕(比如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印刷出现后宋体和楷体的变化),这种差异的出现,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好看。如果太过于纠结,依我看就有点像前几日沈阳那个“对不清晰车牌罚款”的警察,属于教学上执法失当、处罚过严了。

网上隔三差五出现一些“神考题”。比如南充一所小学的期末数学考题问,“一艘船上有26只绵羊和10只山羊,船上船长几岁?”结果答案是这道题没答案,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这种毫无逻辑的出题,引来网上骂声一片“四”字第二画有没有钩,是不是神考题不好说,但老师们出题时,不妨想想到底要考学生什么能力,是死记硬背、无关痛痒,还是培养学习兴趣,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来源:钱江晚报(qianjiangwanbao)、南方都市报(nddaily)

值班编辑:蔡嘉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fz/13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