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们的泉州她的风情信仰容颜

东西塔、洛阳桥、安平桥,宏伟的气势,丰富的内涵,展示着灿烂的文明。

清净寺、圣墓、老君岩,无声地述说着文化的包容和多元。

宋代古船、九日山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碑刻,见证着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

印象千年古桥见证海丝繁荣东西双塔迎候来客

夕阳西下,安平桥畔,碧水红彤,是那般的静谧和悠远。

桥上游人,三五成群,踩着石板,视线却穿过石板间的缝隙,停留在水草丛中。

古时的人们,也是这般游赏五里桥吗?

红树林里,白鹭点点,一阵风起,起舞洛阳江,飞过洛阳桥。

千年古桥,旧貌添新颜,见证海丝繁荣,映衬生态泉州。

(雨季中的安平桥施清凉摄)

(夕阳西下的安平桥施清凉摄)

有客从海上来,这海中桥,不正是他们的第一印象吗?

(姑嫂塔)

(东西双塔)

有水有桥必有塔,古时引航的姑嫂塔,多元文化融合的东西双塔,还矗立在那里,迎候远方来客。(世国)

信仰不行宗教旅枉到刺桐城

(空中俯瞰泉州开元寺)

宗教文化,早已渗透到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每一处,走在泉州街头,无需你刻意探寻,便能与各种宗教文化撞个满怀。南门天后宫,涂门街关帝庙、清净寺,南俊路承天寺,东街元妙观,中山路泉南堂,西街开元寺等,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各种信仰应有尽有。

(清净寺夜景)

(泉州南少林寺方丈升座仪寺)

(妈祖巡游时,东海公式埔的女人都要身着特色的服饰)

人们常说,泉州是一座“世界宗教博物馆”,因为在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道教造像老君岩,中国唯一仅存的摩尼教寺庙草庵,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教史迹“圣墓”,中国唯一保留祭祀印度教洋山神的白耇庙……但其实,最难能可贵的是,各种宗教能在这里和谐共处,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还有诸多的泉州民间信仰。

(上世纪60年代,晋江草庵的摩尼光佛被这位菜姑保护下来)

泉州,曾是“东方第一大港”,自古便有着兼容并蓄的大海胸怀。

彼时,刺桐港“市井十洲人”,泉州人用开放的性格,欢迎他们的到来,也用包容的心态,接纳了他们的文化与信仰。

这种大海的胸怀,早就成为泉州人的根,亦注入到每一个来到泉州的商人、旅人、僧人……也造就了今日独具魅力的泉州宗教文化景观。(荣寅)

容颜只因多看你一眼,再也没能忘记你的容颜。

(鸟瞰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卓天然摄)

谈起闽南建筑,不得不说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它是不老的精灵,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

(夕照蔡氏古民居张梓昌摄)

生活在海边的闽南人,也向大海“索取”建筑材料,像牡蛎壳、珊瑚礁等都可以用来建房。泉州人很早就认识到牡蛎壳这种生物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价值,你可以惊讶地看到用牡蛎壳直接砌墙的闽南传统民居。充满智慧的闽南工匠以牡蛎壳烧制的蛎壳灰还是16世纪便享誉东南亚的“名牌产品”,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超过石灰,也给建筑的容颜带来了特殊的质朴美感。

(独具特色的蚵壳厝)

(泉港樟脚石头厝陈海平摄)

闽南传统建筑既有中国传统建筑对称、严整和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的特征。弯曲的屋面、高翘的燕尾、花枝招展的剪粘、色彩斑斓的镜面墙、白色花岗石衬托的鲜艳如血的烟炙砖,处处流露出闽南建筑特有的“性格”。

(爬满三角梅的番仔楼)

它是凝固的音乐,你听;

也是散文诗,你读;

还是旧时风情画,你赏。

它静默无言,只待读懂它曾经的坎坷与沧桑。(韩婧)

风情多元独特雅俗共赏的民俗文化

《泉州府志》有言:“五月初五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锣鼓,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和米。”描述的是晋江安海镇每年端午节时举行的独特民俗活动——采莲歌舞《唆啰嗹》。

(《唆啰嗹——花婆》蔡金宝摄)

古谚称,泉州“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这里的民俗活动,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令世人惊叹。既保留了中原传统,又传承了“海丝”文化;既有阳春白雪,又不乏下里巴人。元宵佳节张灯结彩、歌吹漫步;端午当日龙舟竞渡、采莲街舞;中秋之夜游湖赏月、聚会博饼;一年一度妈祖巡香,万人空巷……

(“英都拔拔灯”闹元宵庆丰年)

(妈祖巡香林建祥摄)

如此众多的民俗活动,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其中,有部分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发展成民俗活动品牌,如大家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拍胸舞、火鼎公婆、惠安女民俗表演、元宵灯会等。

(每逢节日,惠安女便会穿上传统服饰)

更有如晋江安海端午节的唆啰嗹,以其独特的汉族民俗踩街舞蹈,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动;而石狮蚶江的“海上泼水节”,最早见于明代,盛行于清朝,是和台湾鹿港对渡的文化产物,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海上泼水节”。

(石狮蚶江激情“海上泼水节”陈志鹏摄)

古时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会聚“十洲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风俗在这里融合,便有了今天多元独特、雅俗共赏的民俗文化。(碧玉)

传艺曲艺和武艺最触人心弦的两种“造型”

一个地方的文明,总会以它特有的造型出现,而决定这种造型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我常常想起这样两种力量:口口相传、手手相授。原始又亲切,厚积而薄发。

(南音交响之梨园戏)

细说起来,在泉州,曲艺和武艺,无疑是最触人心弦的两种“造型”。

千百年的演绎,它们的轮廓裹挟着细节,越发具体可感起来。一点点扯平时间的褶皱,隐藏在岁月里的波澜壮阔,叩击人心。

韵味悠远的南音,雅致温婉的梨园,妙趣横生的木偶,大气诙谐的高甲,在千回百转、亦悲亦喜间,承载了泉城别具一格的“唱、念、做、打”……

(已过世的晋江高甲著名丑角赖宗卯(左))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习武之人,顶天立地。

“拳头、烧酒、曲”,说起武艺,这句话泉州人可不陌生,拳头带着各类武术打了千百年的头阵呢。五祖拳、永春白鹤拳、太祖拳、开元拳……过招串式,没个几昼夜,这些武艺是根本耍不遍的。

(泉州少林寺,武僧对打练艺)

以天地为宗的力量与文明,不会止步于时间荒流中。

(孩子们摆阵,武艺也不一般)

它们在“去博物馆化”的求新路上挣扎而来。曲艺也好,武艺也罢,传艺之路,新的血液和力量都在注入和积蓄。你知道的,如今,闽南戏曲中的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都已走进校园;折子戏、小剧场等个性化点播,也在一路摸索。

(提线木偶闹元宵)

以艺为点,以传为线,能刺破时空,在文明的版图上画一个满满的圆,你试过吗?(桂花)

年11月8日,她即将迎来一场文化盛宴——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情系亚洲,逐梦海丝。

佛国古地,大美泉州,欢迎您!

(策划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编辑部摄影部摄影海都记者林良标谢向明谢明飞吕波田米)

泉州生活必看号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去最好
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fz/2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