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中国新闻史学会年学术

中国新闻史学会

中国新闻史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唯一的全国一级学术团体。学会是在著名新闻传播史学者方汉奇、宁树藩等教授的倡导下,于年4月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在北京成立的,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教育部。

中国新闻史学会年学术年会将于10月26日-28日在杭州之江饭店举行。

主题为“全球视野,中国特色:数字时代的新闻传播与美好生活”。

中国新闻史学会分会论坛

新闻传播专题史论坛

第一场

时间:10月27日14:00-15:40

地点:主楼之江阁

主持人

邓绍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席秘书长

评议人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嘉宾

吴廷俊,以“立德树人”为诉求,把新闻史课讲成新闻学专业真正的必修课

乔云霞,论先觉报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倪延年,论《中国的西北角》产生轰动的动因及启示

陈建云,《大公报》与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

张威,谁提出了伪命题?范长江,年西北行目的之真伪辩析

艾红红,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广播的人事关系及其影响探析

樊亚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特殊话语表达——抗战时期范长江在国统区的公开言说与话语策略

第二场

时间:10月27日15:50-17:30

地点:主楼之江阁

主持人

艾红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评议人

陈建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嘉宾

宋素红、郑涵予,接受与抵制:《妇女杂志》的性别平等观传播

陈玉申,论民国时期私营通讯社浮滥现象

李秀云,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的中国媒介镜像及其学术意义——以《大公报》《中央日报》为例

王咏梅、任秀,政治时空背景下对徐铸成离开《大公报》之因的解读

阳美燕,晚清《东亚日报》的创办极其编者人脉网络梳理与分析

俞凡,谈笑间折冲樽俎方寸中挥斥方遒:试析报人在抗战“和谈”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张季鸾——神尾路线”为中心的考察

陈友良,论民国学人对李普曼《舆论》之译介——以新发现袁昌英《公意之源》为中心

吴自力,20世纪中后期报人的自我规训与调适:从石西民到黄文俞的办报理念嬗变

喻频莲,中等社会、治外法权、舆论政治:作为“政治之对抗力”的《时报》

刘大明,传教士视野下近代重庆城市空间的精神交往——以《华西教会新闻》为例

第三场

时间:10月28日8:30-10:10

地点:主楼之江阁

主持人

黄春平,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评议人

许加彪,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嘉宾

田建平,宋代国子监出版新考——以《宋会要辑稿》为中心

谢鼎新,民国广播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秦宗财,明清时期徽州版画刻工的匠人精神

齐辉,“无米为炊”—中国近代报业的纸荒困厄与新闻界的抗争

刘书峰,殖民话语、中国文化、香港意识——香港广播史研究

郑保国,美国在华英文报刊史略——兼论美英在华报业的竞合关系

褚金勇,从典籍到报章:晚清媒介转型中知识文本的传播偏向研究

涂鸣华,历史的经验:多元城市空间和近代上海新闻中心形成

虞文俊,日本在华占领区新闻业管理体制之考察

许高勇,从邸报到新报:中国报刊的“近代化”

第四场

时间:10月28日10:20-12:00

地点:主楼之江阁

主持人

宋素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评议人

倪延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嘉宾

黄春平,报刊史书写中的革命史叙事探析

许加彪、李桢,政治修辞:延安时期毛泽东讲述中国故事的方略

张艳红,新闻传播史教学内容体例改革及教法优化研究——兼论新闻传播史的课程价值与学术价值

刘继忠,百年回首:列宁党报思想的本土化研究

黄志辉,论成舍我新闻教育思想的三个关键性问题:兴学动机、办学宗旨与培养方式

易耕,中国新闻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关系

刘丽,采风与窝访:中国新闻职业的两种观念历史

胡凤,早期中国新闻教育的学术化探索——兼议中国新闻学的学科属性及确立

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论坛

第一场

时间:10月27日14:00-15:40

地点:之江饭店主楼20楼会议室

主持人

程丽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评议人

张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嘉宾

周茂君,武汉大学教授,在迷茫中变革:国内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调研报告

何志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新闻教育改革的逻辑

张德胜,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新闻传播教育应当回归素养教育

周树雨,山东大学讲师,浅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迷思”

单晓红,云南大学教授,网络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创新的思考

刘义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走向多元:网络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

陈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SECI”模型理论视角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隐性建构——以《新闻学概论》课堂教学为例

杨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类教材建设与出版新征程

第二场

时间:10月27日16:00-17:30

地点:之江饭店主楼20楼会议室

主持人

单晓红,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评议人

周茂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嘉宾

杨向东,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浅谈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薄立伟,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北省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与定位研究

陈志强,浙江万里学院教授,浙江省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国际化办学的思路与实践

张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解读中国新闻教育的“华科大”模式

刘祥平,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地方高校部校共建模式的探索——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邬晶晶,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培养高职全媒体采编人才的实践和思考

杨超先,辽宁大学硕士生,群体视角下民国新闻教育家研究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类教材建设与出版新征程

第三场

时间:10月28日08:30-10:10

地点:之江饭店主楼20楼会议室

主持人

张德胜,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评议人

何志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嘉宾

李建新,上海大学教授,辨新闻范新闻不新闻——对新闻学教师的基本功和底线要求的思考

陶建杰,中山大学教授,志愿填报、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新闻学子专业承诺的影响因素

吴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谁在领导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基于名院长的统计研究

陈世华,南昌大学教授,他山之石:伊利诺伊大学的传媒教育

罗映纯,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新闻教育对近代中国新闻的职业塑造——以文化资本为观察视角

齐辉,重庆大学教授,抗战时期“重庆新闻学院”与国际高级宣传人才培育

刘丽,安徽大学讲师,民初新闻学教育中关于“采访”的知识建构——以专著为中心的考察

第四场

时间:10月28日10:30-12:00

地点:之江饭店主楼20楼会议室

主持人

齐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评议人

李建新,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嘉宾

冯帆,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年以来新闻传播学教师的代际划分及其特征

刘泱育,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问“新”有馈:中国新闻学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如何理解博士论文选题“创新”(-)

周婷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创院院长威廉的国际化办学思想与实践研究

何婧,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日本新闻教育开拓者小野秀雄新闻教育思想研究

刘兰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罗文达与早期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及研究

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论坛

分论坛1上半场发言

时间:10月27日14:00-15:45

地点:之江饭店主楼8楼北会议室

主持人

谢庆立,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点评人

张举玺,郑州大学教授

嘉宾

郑宇丹,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近代英国的鸦片泛滥与报刊舆论的介入

曹培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红色圣地”的传播:西方新闻史上的“中国时刻”

谢庆立,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看不见的“推手”——《中国丛报》与年“律劳卑事件”报道研究

陶红,西南大学教授,《全美助华联合总会新闻报》难童救助图像叙事探究

陈映,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公共委托模式与商营体制的生成:美国早期广播政策的历史分析(-)

张莉,清华大学副教授,进步?还是倒退?从BBC新宪章改革看公共广播电视的新挑战和影响力变化

金屏,中北大学讲师,19世纪俄国报刊的文人论政

叶亢,深圳大学讲师,埃及阿拉比事件中英国报刊“舆论一致”现象研究(-)

韩博,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电讯、广电与网络融合中的越位传输(OTT)与行业规制的中美比较研究

分论坛1下半场发言

时间:10月27日16:00-17:35

地点:之江饭店主楼8楼北会议室

主持人

向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点评人

辜晓进,深圳大学教授

嘉宾

张举玺,郑州大学教授,试论中俄报业合作内容、目标与实施机制

郑保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美国在华英文报刊史略——兼论美英在华报业的“竞合关系”

刘辰,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沙特新闻出版业发展现状与中沙新闻出版合作浅析

周翔,汕头大学教授,信息扩散网络视角下我国对外传播影响力问题探析——以“一带一路”话题在Twitter中的传播为例

孟兰娟,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全球传播时代我国对外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构成及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对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员工的实证调查

潘亚楠,郑州大学讲师,在场的国家:美国在地性文化外交平台传播策略研究

郭石磊,河北农业大学讲师,传统价值观对外媒政治新闻框架效应的调节作用

刘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华美国记者多重社会身份对职业认同的冲击与调适——以“密苏里帮”为例

分论坛2

时间:10月28日9:00-10:35

地点:之江饭店主楼8楼北会议室

主持人

张咏华,上海大学教授

点评人

李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嘉宾

徐开彬,武汉大学教授,批判与再造:西方女性主义组织传播的主要研究视角

曾凡斌,暨南大学副教授,互联网使用、社会信任与公平感和幸福感

何雨蔚,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错位与重构:地缘政治视域下的印度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框架

周杭,浙江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社交媒体时代的视觉符号政治:传播机制与传播效用的考量——以年特朗普竞选为例

汪旭,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被忽视的警世箴言——英尼斯的传播批判思想

孙志鹏,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国际争端中的传播博弈与协商

章蓉,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日本东京大学学际情报学环客座研究员,从“公共放送”概念看新闻专业主义——以日本NHK纪录片《部队的真实》为例

鲁诤,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研究生,日韩政府和主流报纸关于AIIB的话语视角分析

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论坛

第一场:社会责任

时间:10月27日14:00-15:40

地点:之江饭店主楼9楼会议室

主持人

范明献,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

牟怡,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特别研究员

嘉宾

黄诚、包国强,网络媒体企业社会责任层次模型探讨

叶立,智媒时代的信任关系及转型危机

张杰,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式系统信任的建构机制探析

董天策、杨柳、陈彦蓉,网络公共事件的多元表达与共识底线

张军芳,形塑网络安全话语:中美网络安全媒介话语中的政府和企业

第二场:信息传播

时间:10月27日15:50-17:30

地点:之江饭店主楼9楼会议室

主持人

张军芳,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评议人

张杰,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嘉宾

夏一雪、兰月新,网络话题传播规律建模与预测问题研究

夏凯、EkaterinaNovozhilova、牟怡、许坤,人工智能创作内容的信息加工与态度认知——基于信息双重加工理论的实验研究

胡杨涓、余树彬,新闻的产品化:数据新闻对新闻生产实践与观念的重塑黄芦雷娅,体育数据新闻:优势、前沿与趋势

范明献,情绪刺激与道德召唤:道德捆绑式转发呼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jj/11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