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记者宋晖建隆
上一周对于普通市民来说,
关键词就是一个——冷!
据说今年冬天会更冷!
那么我们来聊聊古人如何越冬?
旧时闽人有哪些“取暖神器”?
史料记载的极寒天气又是在何时?
皇家贵族取暖不愁
古代帝王御寒取暖自然奢华
汉代在宫中就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再挂上锦绣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以花椒为保温层的方法,亦为后人效仿,《世说新语》载,西晋首富石崇便是“以椒为泥涂室”。宫廷建筑师们还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殿外烧炭,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 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暖炕”与“暖阁”。还有还有,
据说清代时,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
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专管点火烧炕。
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必为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普通百姓各出各招
对普通百姓而言,火笼则是极普及的取暖神器。早在两汉时,人们用竹篾编制网罩,其下置炉,用以熏香被褥,也用于取暖。到了明代,竹火笼演变成手炉,样式愈发小巧,可藏袖中。在闽地,火笼延续至今,闽地山区老人们至今仍在使用。旧时在永泰,女儿出嫁一定要准备火笼,里面放两包炭,送女儿出门后,再拿回一包炭。意思是,女儿把自己家的火种带去男方家,出嫁后的日子也会红红火火、暖暖和和。手艺好的师傅还能在外壳上编上“年年有余”、“风调雨顺”之类的吉祥话。
竹火笼毕竟不能送进被窝,于是演化出了“汤婆子”一般由锡或铜制成,灌入热水,临睡前塞进被窝。这“汤婆子”有些还流传几代,70后80后们大多应还有冬天被窝里的“汤婆子”的集体记忆。
说起纸衣大家可能会疑惑,纸做的衣服能取暖?唐宋两代,农田大多用于种粮食,麻的种植相对减少了。此时造纸术已很发达,专门有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作“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抵挡风寒,透气性也好,加上造价便宜,成了贫民士子出门必备的首选之物。前半句属客观描写,后半句却说得过头,再好的纸被也比不得狐裘和丝绵。
如果说竹火笼、汤婆子没什么技术含量,那么“暖椅”则有了“小发明”的性质,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记》里专门讲了他如何设计暖椅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抽屉里面放炭炉,这样案前读书全身都不冷了。
“世纪寒潮”可能出现在年初
在老福州人的记忆中,过去福州的冬天会比现在要冷很多。
他们发现,在百年之内,年度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上个世纪40年代,其次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50年代,福州年度最低气温出现在年、年和年这三个周期。
而史料记载,从波及范围、持续时间和奇寒的严重程度来综合分析,真正的世纪寒潮很可能发生在年底到年初。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定朴在其论文《我国历史上重大寒潮特例分析》中,提到了一次“世纪寒潮”。石定朴查阅了各省整编的年气候史料发现
当时没有完整的气象数据,难以量化分析寒潮的严重程度,但据史料记载,福建“大雪平地深三尺”,“八十老翁以为不经见”;“十一月天大寒,金门、厦门大雪盈尺,为百年所未有”……
此外,一位气象研究者也曾提到这次寒潮
飘雪的冬天孩子们的游戏
福州的冬天再冷,也有不少难忘的游戏。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福州冬天下雪的概率远比现在高得多,市区的雪并不大,小雪飘飞。
福州的文史爱好者老郑曾回忆儿时冬天里的小游戏,小雪飘飞时,他就和小伙伴仰起脑袋到处追着雪花跑。
来源:吾闽(WeMeet_)
长按指纹识别中医对白癜风治白癜风的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jj/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