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百年的东阳饼,莆田美食的希望

N黄朝霞

一盆面粉两勺香油三把花生四两白糖,经和面碾压团馅烘烤,就是一盘Q脆酥香的东阳饼了。看似单薄其貌不扬的一张饼,却联系着着一个文化古村落数百年间几十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情感密码。

东阳饼内花生末、白砂糖为馅,一口咬下唇齿留香

马俊杰摄

东阳,荔城区拱辰街道的一个传统古村,东阳河缓慢向前,两岸风景闲淡宁静,水网交错,像一条环村玉带静静越过千年,默默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东洋儿女,而散落其间被称为莆田科举文化“活化石”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无疑是当地乃至莆阳地区“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文化传统的精神摇篮。如果时光逆转到明清时代,这个小小村落书声琅琅书香氤氲,当你走过“御史第”的大宅门,或许,会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类美得让人惆怅的诗句落泪,也可能会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的情怀而慷慨,或许,还会在“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的词句中与后村先生不期而遇,总之,那是一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时代,因为读书风气的盛行,那个时代的东阳村有着似乎连砖瓦门楣也能将豪放与婉约自由切换的诗意,那个时代,还有今天的我们或许无法想象的清贫与富有、粗粝与精致。如今这一切,都淡淡地隐于烟雨、隐于流水,隐于眼前这一个个朴素的东阳饼中。

吃过东阳饼的人,都很容易把东阳饼与绿豆饼做比较,二者的区别在于馅料,也在于面皮,东阳饼传统的做法是以花生末为馅儿的,而绿豆饼顾名思义,绿豆才是主角;面皮上,由于烘烤时间和温度的不同,东阳饼的口感更Q弹更有嚼劲,自然,也更耐储存。时光久远,虽然今天已经无法确切知道第一个制作东阳饼的是怎样一双巧手,但我却可以想象,她一定也是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才最终准确把握好各种材料的比例与烘烤火候,她或许并不识字也不善计算,但她却有着无比的耐心,因为要吃饼的人是她最牵挂的人,自然,是个男人,而她,不是母亲就是妻子。也可能,是两代女人共同切磋出这爱的作品,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就要远行出门赶考了,一去山长水远,沿途路上不是随处都有温热饭菜饱腹的,自带干粮是每个读书人赶考路上的必备品,如何延长饼的存放时间,就是各家女人智慧的无形考验了。东阳饼与绿豆饼的不同,还在于饼的命名上,她不突出食材,却强调地名,足见当地人对养育了自己的土地的重视和感恩。

是的,东阳是个好地方,我不知道“地灵”与“人杰”之间究竟是怎样的逻辑关系,但在农耕时代,东阳的确是有先天优势的,这里有成片的黑土可耕种,更有丰富的水系可供灌溉,这样的农耕条件是比较容易从土地里获得收成的。有人告诉我,在古代,能够制作饼料的家庭,大多是家道殷实食有余粮的,因为若从填充肠胃角度看,饼料相比米饭、馒头显然更耗食材,一般家庭是舍不得如此折腾的。但我却更愿意把东阳饼的起源想象成东阳人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宁愿节衣缩食,把家里最好的资源用来供养家族未来的希望。为了成全男人们那个叫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东阳女人们心甘情愿节下自己的口粮,把爱与希望浓缩在一张张可口耐存的面饼上,就像东阳的土地与流水世世代代滋养东阳子孙一样不求回报,这一切是那样淳朴自然却又令人感动,故此,人们以地取名号之。

一张女人们用爱与希望烙就的饼,如同一粒希望的种子,她植根于东阳的土地与阳光,在梦想的心田里悄悄变化,可能耗损了一些能量,却也在困境中积蓄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直到某一天,这种子反向破土而出成就了另一种生长,并最终沉淀为一个地方的集体气质——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画面!

遥想数百年前的东阳村庄,油菜花里现农门柴院,户外是村歌俚语,屋里却是诗书一卷,一杯粗茶茗配一叠东阳饼,虽然没有“红袖添香”的浪漫,却自有坐拥书城气定神闲的质地与厚重。因为经济实惠又是绿色食品,在数百年后的今日莆阳,这一外表朴实的小吃依然广泛受到眷顾与珍爱,东阳的女儿在中秋回娘家“送秋”时,依然会备一盘东阳饼。而那些散落在各地千里万里之外的东阳游子,梦里想念的也一定是家乡才有的美味吧。

作者简介

黄朝霞。70后,爱草木,常发呆,偶尔絮叨码字,聊以自娱。

征集

欢迎莆田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以及长居莆田的外地作家、文学爱好者投稿,体裁不限,题材亦不限。投稿邮箱为hxdsbptwx

.







































在北京线咨询治疗白癜风医院
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jj/8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