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宋晖/文建隆/漫画
周一到周五的我们,总是像陀螺一样,无法停歇,没法思考。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何不强迫自己静下心,慢下来。花几分钟时间,读一段文字,品一篇文章,相信你总能体味不一样的人生。
遇见你,遇见我,遇见最美丽的自己,聆听最动听的故事。这里是海都『慢读』,希望与你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夏天来了,新鲜的荔枝开始上市了。
福建最有名的荔枝产地当然是莆田,
莆田又名“荔城”,
不少莆田姑娘的名字中都有个“荔”字,
这便最能说明一种植物对这座城市的意义。
这期《慢读》我们邀请了福建省作协副主席、莆田作家黎晗
一起分享“荔枝旧事”。
蔡襄为何考证"荔枝来”说起荔枝,很多人都会想到宋代莆田人蔡襄(—)写过著名的《荔枝谱》,英国人李约瑟博士编著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称这部《荔枝谱》为“世界上第一部问世的果品分类学著作”。
黎晗曾对蔡襄的《荔枝谱》做过研究,他介绍说:“《荔枝谱》文分七节,计三千言,内容涵括荔枝的产地分布、营养功效、生长规律、食用方法、特优品种等。”
黎晗称,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一开篇,蔡襄特意考证了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让杨贵妃开怀一笑的荔枝,到底从哪来,味道如何。蔡襄的结论是“长安来于巴蜀”。
为何特意考证?黎晗觉得这可能和蔡襄的一位唐朝老乡有关联——江梅妃,原名江采萍,原来是莆田的养鸭女,后来被高力士选入宫作秀女。后来秀女成了梅妃,梅妃喜 欢梅花,因此得梅妃之称,唐玄宗非常宠爱她,为她种植了梅园,然而没多久,杨玉环出现了。
“如果梅妃真的存在,蔡襄一定知道这位同乡。”《荔枝谱》中着重写了莆田的荔枝品种“宋家香”:“宋公荔枝,树极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或云陈紫种出,宋氏世传,其树已三百岁。”
黎晗说:“‘宋公荔枝’就是据说至今已存活多年的‘宋家香’,蔡襄写《荔枝谱》大约在年,往前推年,刚好就是江采萍进宫的时间。”也就是说“宋家香”差不多和梅妃同一时代。
梅妃与贵妃的“荔枝恩仇”“杨贵妃爱嗜荔枝,江梅妃的家乡也有荔枝,梅妃不可能不思念‘家乡的味道’,所以荔枝之于梅妃,必定是一种痛苦的果实。”
黎晗为何这么说?“如果我写一部与江梅妃相关的小说,荔枝会是很好的‘桥段’。我会让杨贵妃跟唐玄宗娇嗔:‘臣妾就是要吃梅妃老家木兰溪边的荔枝!’梅妃听到宫女的流言,定然是伤心绝望。李隆基知道了,就派人送来串珍珠安抚梅妃。梅妃拒绝了,把御赐的宝贝扔了……扔了还不解气,关起门来写了首诗《一斛珠》(也作《谢赐珍珠》)……”
黎晗说:“《一斛珠》一直都传说是江梅妃写的,这首诗听起来也确实符合一个深宫怨女的坏心情:‘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作家章武先生曾告诉我,这首诗曾被大文豪歌德译为德文,是中国古诗中最早被译为德文的。”
黄巢未伐的“宋家香” 后来漂洋过海了莆田荔枝名品“宋家香”因何得名?黎晗说,这株荔枝树原来不是宋家的,其原主人是一位王氏寡妇。蔡襄在《荔枝谱》中交代了的:“旧属王氏,黄巢兵过,欲斧薪之。王氏媪抱树号泣,求与树偕死。贼怜之,不伐。”
写过《荔枝谱》的不只有蔡襄,黎晗介绍说,到了明代、清代,又有好几位文人也撰写了与荔枝有关的专著,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文本有:明徐火勃、宋珏、曹蕃、邓道协的专著,都起名为《荔枝谱》;此外,还有明吴载鳌的《记荔枝》和清陈定国的《荔 谱》。
关于黄巢与“宋家香”的这一段故事,明代莆田文人宋珏做了些补充:“贼悯之,斫(zhuó,用刀斧砍)树一斧而止。荔子迄今有斧痕迹。”
后世的传说则演绎成了:那不是刀斧痕迹,是黄巢见王家寡妇可怜,脱下自己的玉带,绑在了这棵树的腰间。而判断是不是“宋家香”的要诀,就是看其果核腰间是否有一条“玉带”凹痕。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荔枝谱》版刻
福建博物院藏有蔡襄《荔枝谱》明代的版刻,黎晗介绍,这件版刻就是当年宋珏用家藏的蔡帖为母本刻出来的。而宋珏版的《荔枝谱》说,他们家的祖上便是蔡襄《荔枝谱》中所提到的“宋公”,“宋公”喜欢王家那株古荔,花钱买过来,于是“王家香”便成了“宋家香”。
这“宋家香”到后来还有什么传奇?黎晗曾在《莆田市志》里见到这样一段记录:20世纪初叶,美国传教士蒲鲁氏来莆,蒲鲁氏对“宋家香”情有独钟,特地把这个品种带回美国佛罗里达州试种,获得成功。如今,据说“宋家香”已在美洲的美国、古巴、巴西等国传宗接代,并且受到了欢迎。
比“日啖三百颗”的苏轼更厉害的宋珏回过头来再说这个明代的莆田文人宋珏。黎晗曾研究过宋珏,觉得此人太好玩了!
“宋珏是个有趣得很的文人,长书画,善篆刻,工诗文,开创了篆刻史上‘莆田派’,他自号‘浪道人’,一辈子都在北漂(在金陵一带)。”宋珏写的《荔枝谱》自称,每年荔枝成熟时,他就往老家跑,就为这荔枝,“每啖日能一二千颗”。吃完荔枝,又要北去,所以他除了号“浪道人”,又起了个别号“荔枝仙人”。
黎晗介绍说,宋珏版《荔枝谱》中最有趣的文字是对食荔种种爽事和糗事的归纳。光说这“糗事”吧,宋珏称之为“食荔黑业”,共34种:“暴雨,妒风,偷儿先尝,鸟嘴啄,蜂蚁,蛀蒂,烈日中摘,断林,剥渍糖蜜,无清泉,点茶,不喜食者在,数核,啖不得饱,溪水浸,腥咸解,鱼肉侧,壳上有景迹,醉饱后,市贩争价,说贵贱,恶咏,攫,博,怀岁,主人悭鄙,忌热劝莫餐,色香稍变,白晒,焙干,不识品核,无酿法,松蕾出,树杪如晨星。”
黎晗说:“你看,‘不喜食者在’、‘忌热劝莫餐’也算作扫了吃荔枝的兴,此人多奇葩、好玩!苏东坡也不过‘日啖荔枝三百颗’,而这位‘荔枝仙人’每啖日能一二千颗’,比苏东坡更厉害。
吃三百颗和日食千粒,本质上都一样。宋珏敢这样写,应是不会上火吧。也许他们有可以克服上火的办法,比如莆田当地百姓说,用荔枝壳煮水就可以治荔枝上火。”
郭沫若“荔城无处不荔枝”一句曾脍炙人口
话题再拉回到近代。年11月,郭沫若到了莆田,在短短的两天里,郭沫若留下了两首与莆田有关的律诗,一首叫《途次莆田》,一首是《题东圳水库》。《途次莆田》比《题东圳水库》名气大得多,也许是因为其第一句便是“荔城无处不荔枝”。
黎晗觉得这句通俗易懂,像大白话,“所以,大凡听说过郭沫若题诗莆田的,哪怕是平头百姓,也都能脱口而出。但能把整首诗背下来的估计不多。我父亲就是不多的那几个。”
老父亲曾当着黎晗的面,似是显摆地乐呵呵地一口气把整首诗背了出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黎晗说:“我父亲是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书教得不错,颇懂得一些地方文化典故,对莆田传统充满了深情。七年前,端午过后,也正是荔枝火焰一般在枝头闪烁的时候,他转身离世了……”
统筹:小丹编辑:小燕
您可能还想看这些
◆紧急扩散!新一轮强降雨来袭!未来几天福建或发生超警洪水!
◆太缺德!刚走一个,又有孩子被砸!福州还有人故意这样干!
海峡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ls/1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