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仔癀之友片仔癀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海

狮城最大中式庙宇供奉开漳圣王

漳籍为代表的闽籍华人建庙宇、修义冢,延续家乡信仰,至今是维系华人社会的重要力量,天福宫是福建会馆的前身,也是新加坡闽商精神的象征,唐人街牛车水,据说这里早年没有自来水,靠牛车运水,因而得名。

海都记者苏禹成(左三)、林深圳(右一)与诏安会馆主席田锦河(左四)及理事合影

泰山药行将片仔癀摆放在显眼位置

N海都特派记者苏禹成林深圳杨清竹文/图

核心提示:新加坡,旧称新嘉坡、石叻坡,别称狮城。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

因地理优势,19世纪初新加坡开埠后,迅速取代了马六甲的国际贸易地位。许多原本在马六甲经商的漳州商人纷纷迁往新加坡,如陈笃生家族、薛佛记家族等,漳州沿海一带海商也纷纷到此贸易。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正式独立。新加坡华人大部分源自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闽南。长久发展中,闽籍,特别是漳籍华人带领乡亲,修建庙宇,置办义冢,延续着家乡的信仰,构筑起互帮互助的闽帮社群,至今仍是维系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重要力量。

寻迹

在高楼林立的新加坡,要寻得中国传统样式的古建筑并不容易。不过,在新加坡市区的直落亚逸街号,一座庞大典型的中国式庙宇坐落在高楼林立之旁,十分显眼。

闽南风格天福宫漳籍华人领捐建在高楼林立的新加坡,要寻得中国传统样式的古建筑并不容易。不过,在新加坡市区的直落亚逸街号,一座庞大典型的中国式庙宇坐落在高楼林立之旁,十分显眼。

这座古建筑便是新加坡最古老、最大规模的中式庙宇——天福宫,也是福建会馆的前身,是新加坡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的象征。

天福宫始建于年,历时3年才建成,目前已有年历史。现场管理员李先生介绍,天福宫是正统闽南风格的宫观建筑。从雕梁画栋、檐脊饰物到彩画门神,整个建筑工程非常考究。天福宫供奉主神是妈祖,两旁还有佛祖、孔子等,与马六甲青云亭相似,都是“儒释道”兼备,只是主神不同。

尤为特别的是,在左侧边庭,还有一间“德威祠”,供奉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信仰陈元光的庙宇在漳州非常普遍,这也是漳州独特的信仰,标记着独特的漳州元素。

天福宫的入口处,还有一块高约2.5米、宽约1米的“建立天福宫碑记”的石碑,落款时间为“道光三十年”,即年。

这块碑记开头写的是建天福宫的缘由,感恩众神明保护由内地帆海而来经商的唐人。之后的内容便是列举捐献者的情况。排列在前面的是大董事,共有三人,分别是陈笃生、薛佛记、龚光传。

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称,这三个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祖籍都为漳州,“天福宫与马六甲的青云亭一样,都是以神明信仰维系华人社会”。

海都记者还注意到,在捐资榜中,有“诏安众船户”捐金元的字样,可见当时诏安人往新加坡跑船的不在少数。

兴建恒山亭公冢薛氏家族影响深

柯木林介绍,薛佛记又名薛文舟,祖籍漳浦县东山上营(今漳浦石榴镇东山村上营)人,年出生于马六甲,新加坡刚开设商埠,他就到新加坡经商,成为新加坡华籍最大富户。

年,薛佛记带头捐献巨款,兴建恒山亭公冢。恒山亭是为旅新漳泉人士而设的公冢。它是新加坡华人历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些比较严肃的集会、议事,甚至排除纠纷、维持法纪都在这里举行,是当时新加坡华人社会最高领导机构。“可惜年5月11日晚上,新加坡恒山亭被一场大火烧毁成废墟”,柯木林称。

薛佛记家族对华人和新加坡社会贡献颇多。年,他的女婿、青云亭第四任亭主陈明水,主持崇文阁和萃英书院的扩建工程。薛佛记孙子薛有礼是新加坡第一份华文报纸《叻报》的创办人,后薛佛记回到马六甲,任青云亭亭主。

唐城街道以华人命名漳籍占多数

大坡是新加坡河西南岸的地区,一个早年中国人南来聚居与谋生的地区,被视为新加坡的“唐城”。大坡包括昔日单选区的牛车水、芳林、直落亚逸、合乐与丹戎巴葛大部分街道。

年与2年的街道图中,大坡共出现条街道,从中搜寻以华社名人命名的街道共25条,包括安祥路、章芳林街、秉祥基等,共纪念22人,其中祖籍福建占15人,祖籍广东占3人,祖籍不详4人。而祖籍福建15人中,有11人祖籍地为漳州,包括林秉祥、龚菽惠、章芳林等,这些人都是为新加坡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

其中与薛佛记家族类似,天福宫首任大董事陈笃生祖籍漳州海澄县(今龙海市海澄镇仓头村),年生于马六甲,20岁迁居新加坡,历20多年经营,遂成巨富、商界领袖,医院就是他捐建的。天福宫首任大董事龚光传,同样祖籍漳州,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以承包烟酒公卖致富。

此外,与上述薛、陈、龚三大家族较早下南洋,是从马来西亚迁入新加坡不同,祖籍龙溪县浒茂洲(今龙海紫泥)的林和坂是咸丰六年(年)抵新加坡谋生,后经营船务发家。其子林秉祥创建“和丰”企业,称雄航运界,并成为新加坡工业和保险业的先驱,家族还涉及金融业,与闽帮领袖林文庆、陈嘉庚等一起创办了新加坡华商银行。

非遗

牛车水是新加坡唐人街的一部分。据说,早年这里没有自来水,很多人用牛车运水,便称这里为牛车水。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一样,这里的老中药行一间接着一间,无论哪一间,福建三宝片仔癀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泰山药行始建于年,老板祖籍厦门同安,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话。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新加坡有更为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很多印尼、马来西亚的客人过来玩,都会带一些片仔癀回去”。泰山药行销售的中成药产自世界各地,其中新加坡进口中成药份额中,片仔癀占据首位,“从中国进口过来的药,片仔癀是卖得最好的”,店老板称。

提片仔癀下南洋三代苦心经营

新加坡正大参茸行成立年,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以经销片仔癀及出口燕窝为主要业务,传到陈翊君已经是第三代。

陈翊君祖籍漳州市区新华东,“家族比较早就到厦门开设参茸行,当时做得比较大”,因为当时中国时局动荡,于是家族又把生意拓展到香港、马尼拉,后来又到新加坡。

“我父亲当时就是提着片仔癀到新加坡开拓家族生意的”,陈翊君称,他本来学土木工程,而且从事本专业工作好多年,最后还是被父亲叫回新加坡。“父亲说,如果我不回来,家族生意就关门不干了”,陈翊君称,正大参茸行经销片仔癀及燕窝数十年,凝聚了家族两代人的心血,不能到自己这一代就终止了,于是他回到新加坡接手家族生意。

父辈做苦力起家乡亲常回国寻根

人物名片:田锦河,祖籍漳州诏安,新加坡诏安会馆主席

记者:您家族是怎么在新加坡扎根的?

田锦河:年,新加坡人口只有20多万,当时还不发达。父亲从诏安到新加坡后吃了不少苦。和当时许多诏安同乡一样,我父亲也是从苦力做起,比如码头泊运、搬运工、泥子挑,经过一番吃苦耐劳后,父亲有了一定的积蓄,就在新加坡创办了“宝源饼家”,从此以做饼为生。我是在新加坡出生的,今年73岁了,从15岁起,我就每天起早贪黑学做饼。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我家的饼店至今已有85年历史了,在新加坡小有名气。

记者:新加坡诏安会馆创办后,在促进中新交流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田锦河:新加坡诏安会馆是年10月10日成立的,目的在于联络宗亲,共谋福利,服务社会。年初,日军侵占新加坡,诏安会馆被炸,到年日本投降,星岛光复,会馆随即成立“复兴委员会”,恢复正常工作,帮助乡亲开展互济,恢复生产,重整家园。

此外,会馆还举办或参与社会上多项公益事业。年,响应创办南洋大学,发动会员捐款;年、年,会馆先后成立互助部和教育基金会,每年为大中小学生颁发奖助学金,延绵至今。会馆支持政府开展文明礼貌和推广华语活动,年起连续三年举办华语演讲比赛。最近几年来,我们会馆也多次组织诏安籍乡亲回国寻根,考察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为思乡心切,我本人已回诏安五次。

记者:怎么看待中国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

田锦河: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世界各国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东南亚各国的共同需求,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相关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合作共赢,这是新的历史机遇。我相信,“一带一路”只要有具体成绩出来了,其他国家看到了,都会抢着跟上去。

札记

马六甲与新加坡,无论从地理还是历史角度,都能找到明显的内在关联:马六甲位于马六甲海峡中部,顺着海峡往南多公里便到了新加坡;历史上,新加坡原本也是马六甲王国的一部分。

随着马六甲港口不断淤积,新加坡逐步取代了马六甲的国际贸易地位,这时历史的车轮已转到19世纪,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正接踵而来。

对于许多原本侨居马六甲的漳州商人而言,此时已经积累了数代的财富,并在当地形成庞大的家族。这些家族大都富甲一方,通融中西,有着显著的族群特点,被当地人称为“峇峇娘惹”人。

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他们举家南下进入新加坡,在这里执拗地延续了侨居马六甲时的做法:修建庙宇天福宫,置办义冢恒山亭,以神明信仰祖先崇拜建构闽帮社群。几经沉淀,最终形成今天“福建会馆”现代华人社团组织,至今成为维系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重要力量。

他们崇拜的,是来自家乡的开漳圣王、妈祖等神明,或是代表血脉传承的祖先义冢。数百年来,他们每次膜拜,都是满满的故土乡愁。

一抬指,一点击,一布施,传播正能量,重在分享!

如果您喜欢:

1、点击右上角——查看







































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nr/1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