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时候的ldquo易学习rdq

《人民的名义》仍在刷屏,讲的其实就是廉与腐的较量!

福建的历史上也出过众多清官、廉吏——熟悉的有北宋直言敢谏蔡襄、传说中斩皇子的陈若霖、清末无欲则刚的林则徐……今天说几位大家不太熟悉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闽省好官。

薛令之:闽省第一进士与廉村

福建第一位状元是谁?曾有过争议(莆田人说是徐寅,晋江人说是徐晦或陈逖),但谁是福建第一位进士,并无争议:宁德福安市溪潭镇廉村的薛令之,那是唐朝的事儿。廉村那时不叫廉村,叫长溪西乡石矶津,叫起来怪怪的。年,23岁的薛令之及第,日后他的《草堂吟》说:“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可见当时何等意气风发。

那时的皇帝是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那段唐史有点乱,武则天涉政,唐中宗两次上位在位时间总共才5年半。之后的唐睿宗也不过2年,到了唐玄宗才有了开元盛世。这段时间闽省第一进士在做什么?查了半天,只知唐玄宗授其“左补阙”之职,就是对皇帝规谏及举荐人才,那是“官不大权不小”的谏官啊,另外的工作是与那位“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贺知章同侍皇太子李亨,为其讲授经史。官职由七品升四品,算高官了。大家都知道李隆基一生钟爱两个女人,一是武惠妃,二是杨贵妃。薛侍太子时,李林甫已是宰相。这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官场钻营的本事一流,都说他“口蜜腹剑”嘛!口有多甜?比如,惠妃有一子寿王(杨玉环原是寿王妃),李林甫见惠妃娘娘得宠,便放出话了,“愿护寿王为万岁计”,就是说他拥立寿王当皇帝。那太子能干吗?而此时的唐玄宗一心沉醉在杨贵妃丰满的温柔乡里。

太子李亨与李林甫不睦,殃及薛令之,受排挤到什么程度?每天吃的不外是苜蓿一类的野菜。吃野菜倒是其次,耿直的薛令之想到李林甫弄权误国,不改年轻时犯颜直谏的性格,在墙上题了一首《自悼》诗:“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这诗恰巧被唐玄宗看到了,自然大不悦,在边上题诗:“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这就是“逐客令”嘛,你嫌宫里伙食差,何必长留于此?薛令之也是有脾气的人,干脆辞职返乡。当了30多年官,他竟没存下什么财产,一路“徒步”回乡,过着钻研经书、抱瓮灌园的清淡生活。玄宗偶尔还会念及这位大臣,当他得知薛令之生活清贫,“心甚怜之”,曾下诏用长溪(薛令之是长溪人)的岁赋资助他。李亨继位成了唐肃宗,他想请回老师重用,可惜薛已病故,去世时,家徒四壁,只给子孙留下了二十个字:“父言慈,子言孝,家声永振;书可读,田可耕,世业悠存”。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肃宗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于成龙:天下第一廉吏

山西人于成龙(清初)的仕途一直到44岁才铺展在他眼前,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武昌知府、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凭实干,从县长一路坐到了正四品厅级干部的位置。此时(年)福建的局势是这样的:康亲王杰书率清军入闽(年)平耿精忠之乱,很快耿精忠降了,但郑经与耿曾有盟约,作乱牵制清军,此时他的部队依然占据闽南多地,与清军的战事不断。年,62岁的于成龙再次骑上马背,此行的目的地是福州,凶吉未卜。清廷再下“迁界令”(沿海居民迁离海边30里至50里,寸板不许入海,“越界者死”),那些冒险出海的渔民均以“通海”罪投入监狱,涉案人数达数千人。

康熙皇帝手书赐予于成龙的匾额拓片

到福建,朝廷给于成龙的官是福建按察使,正三品,其主要责任是处理刑狱诉讼,于入闽第一件事便是重审“通海”案。他发现了“通海”案的种种漏洞,所牵连的半数人皆无辜,只是迫于生计,并非“通海”。但康亲王本人已审定此案,“官场哲学”是否定此案,便是否定了王爷。多数官员哪敢得罪,但于不同,他指着大堂之下的妇孺对参与审理的官员说,“如果他们是你的妻儿,你们还无动于衷吗?”康亲王让了步,释放了无辜百姓,对于量刑可轻可重的犯人亦从轻处理。于成龙在闽办的另一件事是整顿吏治。才一上任便发布《简讼省刑檄》《严戢衙蠹檄》一系列檄文,发起了简讼省刑、严格办案程序、铲除衙蠹之害的“利剑行动”。在《简讼省刑檄》中,于大力倡导农忙时节,大小衙门俱应停止诉讼。对群众内部纷争,不许拘审扰民妨工,更不允许私自拟罪判决。对必审案件,要遵例剖决,判决应准确、简洁。禁止苛酷淫刑、草菅民命、徇私枉法和随意量刑。勾结地方奸恶势力的官府小吏,于称之为“衙蠹之害”,苍蝇要打。他在《严戢衙蠹檄》中说:“衙役犯赃,首严公令,本司法纪攸司,剔蠹除奸尤为急务。”他先行警告,后加严惩,通过立法禁止公务人员借执行公务扰民。他在《申饬差扰檄》中言:“衙蠹肆害,法所必诛……岂容狐辈假威,公行无忌!”并言明执法人员不得借故索要贿赂、不得咆哮恣肆。“大清相国”陈廷敬日后为于成龙立传《于清端公传》称,经于治理,整个臬司衙门“官吏慑服,闽俗翕然一变”。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离开福建,康熙23年(年),一代廉吏卒于两江总督任上,康熙帝称“实天下廉吏第一”。

张伯行悬檄督抚

年前,也就是年正月,清康熙开始了他的第六次“南巡”。这一次“南巡”他表彰了一位清官,时任江苏按察使的张伯行。当时康熙帝曾命江苏的总督及巡抚推荐德才兼备的官员,张伯行树敌太多,并未被推荐。皇上见到张伯行说:“我很早就听说你,我来推荐你。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好,天下都会认为我知人善任。”于是,皇帝亲自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赐予“廉惠宣猷”的匾额,“宣猷”意思是明达、顺乎事理。

“新省长”空降到任,总得布置布置官邸吧。手下的官员按老规矩,又是锦绣帷幕,又是金银器皿……但张省长没有半句赞许,反而很严肃地批评:如此奢靡的陈设,“吾生平未尝用此”,只取前任官员旧物使用。这年福建大旱,米价大涨,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张省长当即决定由政府从江西等地买来粮食,再平价卖给百姓,他还捐献衣物钱财,赈济一些受害的百姓。那时官场就有送礼之风,为拒绝送礼者,省长特地写了篇《禁止馈送檄》,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说此檄文是江苏任上所写)张省长将“一丝一粒”都看成关乎名节、关乎百姓的事。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便悄然离开。福建百姓戏称他为“悬檄督抚”。

可惜张伯行在福建只呆了一年多,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正是张伯行一手办起来的。日后的陈寿祺、梁章钜、林则徐都是从这所书院毕业的。随便说说他在江苏任上的事:张伯行查办了轰动朝野的乡试舞弊案,把“部级干部”噶礼(两江总督、一品大员)拉下马来。年,张伯行病逝,雍正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尽职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福州鳌峰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ys/11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