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漯河文字祖地与河南味道映象网

编者按

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潮中,总有一种力量穿云破雾,御风而行。

这种力量,叫生长。

一座座城池,在中原大地上拔节生长,骨子里透出的,正是70年来亘古不变的——中原力量。

70年,执念改革与发展;70年,不负光荣与梦想。70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如红日般蒸蒸日上;70年,一份傲人的答卷如蓝图般徐徐展开。

探中原往事激越,看河南今朝豪迈。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映象网推出特别策划——《河南“城迹”70年:看不见的城市》系列专稿,巡礼河南18城市发展的骄人成绩,以时代眼光洞察城市的崛起之路,用时代笔触探寻城市的变迁足迹,深入挖掘城市向上生长的中原力量。城市为躯,文化为魂。尺牍之间,于细微处见大千;方寸之内,于无声处听惊雷。

《河南“城迹”70年》,看见城市生长的瞬间,读懂历史细节的变迁。

在这里,看见河南。

看不见的漯河

有一座城市,她曾经很小,却又很大,小的是地理,大的是格局;

她曾经很老,却又很新,老的是历史,新的是发展;

她曾经很香,却又很美,香的是味蕾,美的是容颜。

她就是漯河,一座因水得名,依水而兴的城市,得沙澧水土之灵性,始终卓尔不群,如今更玉树临风。

在赋予文明的岁月中,这块古老的土地从未冷清过:轻吟的贾湖骨笛,于此思归的孔子,在此建台的楚王,著书的许慎,吟诗的杜甫,舞剑的岳飞……在这里,水旱码头千帆竞走,商旅群集百货荟萃。

在砥砺奋进的70年里,这座历史文化重镇,用沧桑巨变,昂首奋进新时代,首家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张张漯河名牌熠熠生辉,诉说着沙澧儿女秀甲一方的生动传奇。

漯河,你看得见的是奋进,看不见的是故事。

1

让文明迈过第一道门槛

漯河这片土地,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定居生息。

自从贾湖的先民,吹奏着骨笛,酿造着美酒,栽培着水稻,驯化圈养着家畜,在甲骨上契刻着符号,便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大门,迎来了中华文化的第一缕曙光。

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乐器,贾湖遗址共发掘出三十余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国宝七音骨笛将世界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多年。

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酒”,贾湖遗址的酿酒遗留物将世界造酒史向前推进了多年。

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贾湖遗址发现的契刻符号,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将世界文字史向前推进了多年。

这里的先民最早栽培水稻,贾湖遗址发掘出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表明年前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

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自此之后的历史长河中,漯河从未缺席,更是开出了美艳的文明之花。

春秋时期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召陵之盟;孔子亦曾在这里的化身台授徒讲学。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此,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字学宗师”和”字圣”。

曹丕篡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也屹立于此;早于赵州桥2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现存最早石拱桥--隋代小商桥也依然挺立;南宋名将岳飞领导的郾城大捷也发生在这片土地。

漯河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她始终,在赋予历史以文明的过程中,卓尔不群,玉树临风。

2

让繁华注入每一寸岁月

人聚谓之城,商聚谓之市。

商周时期,漯河初见雏形。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后经岁月变迁,先后更名为奇雒城、殷城、螺湾河镇、漯河镇。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

漯河因沙澧双河交汇,自古便舟楫便利,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木棉茧如雪,收入云间梭,由此可见其繁华之一斑。

漯河由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历史的基因具有传承性,随着改革开放,漯河儿女砥砺奋进的步伐加快了。

南街村从一个小小村办企业到全国十大名村,双汇由本地一个资不抵债的小厂蝶变为全球肉类行业龙头老大,食博会从无到有,从地方走向全国,一大批国际国内强企业投资漯河……

首家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张张漯河名牌熠熠生辉,诉说着沙澧儿女秀甲一方的生动传奇。

自年升格为省辖市至今,几代漯河人不懈奋斗,谱写了不少在全省乃至全国出彩的光辉篇章。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4倍多、年均增长12.6%,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4倍、年均增长15.3%,漯河也成为全省唯一先后三次荣获国务院大督查表扬的省辖市。

3

让奋斗氤氲每一张蓝图

沙澧味道香九州

民以食为天,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双汇火腿肠、卫龙辣条、南街村方便面……这些产自沙澧河畔能够挑动味蕾的美食还有很多。

漯河食品工业增加值占比近50%,总量占全省的1/6、全国的1/60,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涵盖肉类、面制品、果蔬、饮料和休闲食品五大行业多个品类的食品产业集群。

据悉,双汇集团由本地一个资不抵债的小厂蝶变为全球肉类行业龙头老大,国内市场上的火腿肠有一半出自双汇;卫龙集团由走街串巷卖产品的小作坊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税收近4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卫龙辣条成为海外奢侈食品。

目前漯河全市年屠宰生猪万头、占全省的30%,年产肉制品万吨、占全省的40%,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国的1/4,年粮食加工量万吨、占全省的15%,日产休闲食品3吨、全国第一,火腿肠、冷鲜肉、麻辣面制品等产销量全国第一。

目前,漯河作为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研发基地和食品加工业集聚地,成为全国唯一的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城市。

区域中心联八方

漯河大力培育物流市场、发展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业长期稳居全国前列。漯河日均处理快件万件,成为仅次于郑州的全省第二大快递物流配送和分拨转运中心。

漯河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地位初步确立。承办中国排球超级联赛、河南省田径冠军赛等大型赛事十多项,组织了龙舟公开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公开赛等漯河特色品牌赛事。

漯河站位为河南振兴添浓彩,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发挥漯河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有关基础条件,漯河致力打造豫中南现代物流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体育赛事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一系列地区性功能中心,使漯河成为镶嵌在豫中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让漯河珠光闪耀全省。

以文化城蕴千古

漯河不仅经济繁荣、城市环境优美,还是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贾湖遗址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雏形。

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最权威的汉字字典,是研究先秦文字必须借助的阶梯和桥梁。

见证曹魏代汉的“三绝碑”碑文为汉代隶书代表,现存宋代彼岸寺经幢碑铭为篆书典范。这些都在漯河,是漯河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的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

漯河市把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纳入了“四城同建”的城市发展定位,计划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把漯河建成汉字文化“三区一中心”,即: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华汉字文化传承创新区、汉字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汉字文化旅游综合发展示范区、国内外知名的许慎文化研究教育传播中心。

先后高标准建成了许慎文化园、博物馆、文化馆,建成了一批汉字文化标识、街头汉字游园、汉字体验馆,规划了中国辞书博物馆、许慎书院、贾湖遗址国家考古公园、许慎文化创意园等重大项目。

如今,许慎文化园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漯河市还连续举办了四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培育了许慎文化庙会、祭先贤诵经典、许慎文化知识大奖赛等品牌活动。

以水润城泽万民

漯河人民昔日出门先看有没有雾霾、备不备口罩的习惯逐渐淡忘,擦皮鞋的次数越来越少,曾经熙熙攘攘的洗车店也不再那么热闹。

沙澧两河四岸建成36公里开放式带状游园,昔日的荒草滩变成了靓丽的4A景区、国家体育公园,每天约有10万人在此健身休闲;新建总长33公里的沙澧河大二期正在展现更美画卷,又一条贯通市区的碧水龙脉幸福渠不断延伸。   

近年来,漯河市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国省控河流断面全部稳定达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水质达标率%。森林漯河建设成效显著。

去年冬季以来共完成生态造林近10万亩,是正常年份的近6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1%、绿地率36.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平方米,均居全省前列。

如今的漯河林茂花艳、鸟语虫吟、水城相依、天朗气清,相继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空气好、水质好、宜居宜业成为客商到漯河投资兴业的重要考量。

4

后记

她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也是一座有味道的热土,她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又氤氲着腾飞的希望。

她有着旖旎的风景,又有着奋进的风情。她滋润了两百多万沙澧儿女,又牵动着中华大地亿万粉丝。

她书写着四城同建的蓝图,又付出着砥砺前行的努力。她是一座城,她是一个群体。

她始终,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卓尔不群,她永远,在四季更迭的岁月中,玉树临风。

总监制|刘克军总策划|郑北周

海报|李铮

图片|听雷镜见、网络平台等,版权归原作

声明:映象网原创内容未经授权,其他媒体不得转载,如侵权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fz/16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