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师大好老师,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是:美术学院朱以撒教授。
如果你问我,最仰慕福建师范大学的哪位名师,我想应该是朱以撒先生。
朱以撒,何许人也?过去曾有人说,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有三狂人:老狂人是文学大师孙绍振,中狂人是著名书法家朱以撒,小狂人是王珂。”幸运的是,我曾领略过孙老的博学幽默,也曾感受过王珂教授的睿智风趣,唯独朱以撒先生像一个谜。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这样一幅画面:画面中的狂人站在广阔的高原上目视着前方,时空如他,似乎是另一种纬度。
如果你又问我,为何对素未谋面的朱以撒先生“情有独钟”,那这其中还真有段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年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心血来潮,又找了小学时教我练书法的郭老师学习书法。岁月真是不留人,多年之后,老师已近花甲之年。在一次闲谈中,郭老师从书架上拿下了一本早已泛黄的书,书中圈圈画画,作了不少笔记。老师意味深长的对我说:“这本《书法创作论》的作者是书法大家,正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你若有机会能见到他,把你的作品拿给他指导,那比起我的指导可是好太多了!”我望着老师,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将作者的名字牢牢的记在心里——朱以撒。
于是,我满心期待的来到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可惜的是,先生已经调去美术学院,不会再给文学院的学生上课,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但是我还是或多或少的打听到关于先生的一点小道消息:据说先生才华横溢又孤傲倔强,骨子里有着阮籍一般的桀骜;他不仅是书法大家,而且还写了一手好散文,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古典幽梦》、《俯仰之间》;当年他为班级的“学习园地”亲笔写的“学”“习”“园”“地”四个字,在第二天就不翼而飞……于是,朱以撒先生就这样成为了我心中的传奇人物。我心想,如果能拜倒在先生门下,那可真是莫大的荣幸。
少年时,意气风发,十有八九。现在想来,这样的念头倒有点痴人说梦,就凭我这三脚猫功夫再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惰性,离先生对学生的要求“书法创作、理论和写作都全面发展”还相差得甚远,实在无颜“光明正大”的去找先生呀。于是,我在网络上“偷偷摸摸”的拜读起先生的作品和文章。先生的书法独具风骨、自成一家,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散文,带着一种世俗社会所不可及的清新雅致。
有人说先生对学生太严厉,脾气暴躁,上课不从基础开始教起,我想这样的学生真不值得成为先生的学生,因为在我看来,他是那么的幸运。他应该去看看先生写的《怀念明辉》。作为一个艺术家或多或少会有独特的个性,这也许就成为了别人眼里的格格不入。但是在这篇文章里有一个老师对学生英才早逝的痛心与惋惜,最单纯,最朴素。在《海峡都市报》的专访中,先生曾这么回答记者:“我最喜欢的,是教学生。这些身份里,教师第一,我给自己的教学打10分。”
有人说先生倔强寡言,不合时宜。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社会的生存方式,比起那些矮揉造作,为了利益、私欲去迎合奉承他人的人来说,先生的思想境界太难得。书法练就了他的真性情,他就像是他散文里的木棉树、桧树、苦楝树。“帝王费尽心思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而树静默着,用最本质和唯一的站姿生长了百年”,想必这就是他爱树的原因吧。先生对生活的定义是:平淡、琐碎,而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故作高深,正如那块惹人争议的“豆腐”。我常常觉得他散文里的意向就是他灵魂的本质,只是在这个世俗的生活中,有时候又不得不像《拾穗者》那样为了生活保持弯腰的姿态,但是他眼里最美的姿态,想必是那无垠的蓝天下,将双手举过头顶,匍匐着用额头亲吻大地的身影吧。
读过先生散文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向往一种自由、闲静的生活,“有很多人在时光里奔跑,也就有很多人坐了下来。”他追求慢生活的格调,如同古人,“慢,使人的心性滤去了浮躁、芜杂。”他欣赏魏晋文人笔下的自然、不矫饰。比起城市,他更喜欢自然乡村残缺的朴素美,可以是“不太通亮的民居茶馆”,抑或是“被长调拉长的山林、原野”。他写散文全凭有感而发,“循着个人思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个过程是一个很逍遥的过程,或一日写数篇,或数月不染一字,全看兴致起落。”他透过书法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强调书法的尊严——“不能动一点一画,它的长处或短处,裸体般展示着。”在这个人所主宰的世界里,自然是脆弱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整个过程中,能不被篡改而自在生、自在长,着实值得私下庆幸。”坐在脆弱的苦楝树下,我也开始有种莫名的期待,期待有一阵风吹过,花就正好不偏不倚的落在脖颈,让我体味这短暂的美丽。
在先生的散文世界里寻寻觅觅,追寻的似乎已不再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书法家、散文家,还有他那身不与世俗同流的风骨。我常常想起那天,郭老师意味深长的话语,如果不是他,想必我不会有这样的追寻。可是这段追寻又岂止是我一个人的追寻?
寻找朱以撒,我越来越发觉,寻找的美好。结果在今天看来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我,不仅仅是我,所追逐的太阳——带着陌生而熟悉、温暖而威严的距离感。
也许,每个师大学子的心中都有一个“朱以撒”吧。
校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jj/1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