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起源
在泉州地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泉州地区的衍化。
也有一说,泉州由于把七夕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挂钩,又由于谐音,“织娘”变成“七娘”,变成“七娘妈生日”。
自古以来,在泉州地区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
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这一民俗相沿成习,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城市家庭现已摒弃,但在农村中仍可见其遗存。按照传统习俗,泉州地区七夕敬奉“七娘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而且因为人们认为“七娘妈”是七个,因而都与“七”有关。主要有:七娘轿(七乘)、七娘亭(内有七个仙娘之像),其余陈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为数。另外,还有女性专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红髻绳等。七夕节怎么过?
泉州七夕活动名称和内容都取“七”数。一个织女变成七位仙女,祭祀的果品七样,香花和化妆品七份,摆供的筷七双、酒杯七只,“七娘桥”七顶,“七娘亭”内布置七个坐位,节日叫做“七娘妈生日”等等。那么泉州人的七夕到底怎么过呢?让Big哥带你去看看!
清晨,把预先准备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用丝线捆扎扔到屋顶,要让喜鹊衔给织女以便梳妆打扮降落人间,外加一红纸小包糯米,以犒赏喜鹊传递、搭桥之劳。中午,用花生、熟花、瓜豆果品、糯米糖丸(糖果)、咸饭、三牲等供奉“七娘”,并备有彩纸扎湖的“七娘”迎送。夜晚,家庭中的妇女和儿童聚集到院子里,仰看织女、牛郎相会(两星靠近)和等待下雨。每年七夕夜晚,常常下一会儿小雨。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被天帝罚隔河各一方,一年被允许相会一次,下雨是他俩欢会时的眼泪。
海都融合编辑部原创整理
白殿风病传染吗白癜风早期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