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延安,不忘初心

?9月25至28日,十位报社青年记者编辑在缪总的带领下,奔赴延安,探寻解放日报的文脉根基。回来后,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来看夏小正和小夜猫的分享。9月25至28日,十位报社青年记者编辑在缪总的带领下,奔赴延安,探寻解放日报的文脉根基。回来后,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来看夏小正和小夜猫的分享。9月25至28日,十位报社青年记者编辑在缪总的带领下,奔赴延安,探寻解放日报的文脉根基。回来后,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来看夏小正和小夜猫的分享。???9月25至28日,十余位报社青年记者编辑在缪总的带领下,奔赴延安,探寻解放日报的文脉根基。回来后,小伙伴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来看夏小正和小夜猫的分享。余??

不忘过去,才能不惧未来

——延安四天“寻根”之旅掠影

夏斌

巍巍宝塔山,见证革命伟业;滚滚延河水,催人扬鞭奋进。

9月25日,在缪毅容副总编辑的带队下,我们开启了四天的延安培训。这不仅是一场“补钙”之旅,而且是一场“寻根”之旅。

这趟旅途中,从宝塔山、纪念馆到枣园、杨家岭,从现代化的课堂到“纯天然”露天教学点,我们沿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追寻和体悟着延安精神的内涵与魅力。

这趟旅途中,无绳耳麦、小马扎和装书袋是我们出门必备的“三件宝贝”:戴上耳麦,就会传来各种讲解声;放开马扎,就可以随地进行现场教学;打开书包,就可以随时做课堂笔记。

这趟旅途中,我们始终牢记“多看、多学、多听、多了解”,追寻理想信念之根,追寻报社文脉之根。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明白“不忘过去,才能不惧未来”。

宝塔山:不灭的“指路明灯”

“看,宝塔山。”一进入延安城区,此前还因早班飞机而睡意渐浓的小伙伴们,一下子精神起来了。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山高米。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宝塔,共九层,高约44米。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夺取革命最终胜利的象征。

西北的初秋,空气中夹杂着一丝丝水气,宝塔四周依然绿意葱葱。低头仔细一看,可以发现每株树木边都有一块水泥标牌,上面书写着许多中央党政部门、各地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名字。绕了一大圈,大伙终于找到了上海捐赠栽培的树木,顿时各种姿势的合影被摄入相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宝塔山作为“指路明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今天,它依然是“指路明灯”,吸引一批又一批人来接受革命理想信念教育。

当然,现在的我们搭乘飞机而来;当年,那些热血青年们可能是骑着骡子、靠着双脚,冲破重重阻力来到延安,并在做好准备后奔赴前线的。想到这一幕,让人一下子觉得清晨赶飞机其实并没啥苦的。

枣园:误把枣树当梨树

简陋质朴的枣园窑洞,驻守着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却指挥了最大的人民战争;广场上,五大书记的铜像栩栩如生,著名的“历史周期率”在这里对话,历史的回响依然振聋发聩。

在枣园入口小径,有小伙伴误把枣树认为梨树,多少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但认真参观一轮后,领袖与群众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关系,让人颇为震撼。在枣园,毛主席出席过一位普通战士的葬礼,并即席致追悼词一篇——《为人民服务》。不久召开的七大上,

“为人民服务”被写进党章,从而向世人宣告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追求。

“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更不会因难以企及而失去意义。”有小伙伴感言,越是挑战面前,越要一点精神和理想,越要投身火热的实践之中。

杨家岭:引来大伙“五体投地”

党的七大在这里召开,毛泽东思想由此生根开花;文艺座谈会热烈认真,催生了无数文艺精品;书桌上的不灭油灯,点燃了建立新中国的希望;“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伟人豪言响彻寰宇……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毛主席在此居住了近5年。他日夜殚精竭虑,奋笔疾书,写下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光辉著作。现场讲解员介绍,正是在这一时期,毛主席的创作达到高峰。收入《毛选》的篇文章,有篇在延安写就。如此的多产,引来大伙的惊呼和“五体投地”。

年5月31日,杨家岭迎来了南洋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6月1日下午,毛主席在院子里接待了这位尊贵的客人。没有美酒珍馐,没有过多的客套,主食吃的是延安特产——小米和大米混蒸而成的米饭。仅有的一盘荤菜——清炖鸡,还是房东老大娘送给毛主席的。

简单而朴实的招待、官兵平等的民主理念、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矢志不渝的追求,让久经风霜、阅历无数的陈嘉庚感慨不已。回到新加坡后,他在万人欢迎会上道出了发自心底的肺腑之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清凉山:“会议室”的根

“会议室,知道在哪吗?”“知道。”“那的叫法来自哪里,你知道吗?”“这个……”

来到海拔米的清凉山,“会议室”的根终于找到了!抗战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编辑部坐落于此。同时,这里还汇聚了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其他新闻出版机构。中共中央主张抗日救国、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声音,正是由此飞向了大江南北。

走进清凉山山脚下的新闻纪念馆,只见一楼大厅正中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深入群众,不尚空谈”八个大字。巨石上面,一支硕大的钢笔似乎正在奋笔疾书,让人不禁想象,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如何忘我工作的。

在二楼延安《解放日报》展厅,大伙的脚步放得更加缓慢了。触摸似乎还散发着油墨香的纸张,感觉前辈报人们正在和我们细语……

今天,在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中,党报人应该具备怎样怎样的精神状态、职业素养和使命职责,是我们几天来一直思索的问题。来到新闻纪念馆,触摸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脉络,我们获得了启发。

改版前,有人抱怨:党报的文章与读者之间存在“想象的错位”,既不能在内容上满足革命动员和宣传的需要,也不能在形式上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不能起到“文化沟通”和“思想启蒙”的作用。

对此,毛主席强调:“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的、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是的!主流舆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粗制滥造、投机取巧不行,自吹自擂、自我陶醉、自欺欺人更不行。我们要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就《红楼梦》那样,深入新闻现场,以“小学生”的心态行文,进而贡献一篇篇精品报道和分析。

梁家河:山沟里也有党报读者

大巴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忽而穿山洞而过,忽而小道上盘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山沟沟中梁家河村。

时光回溯在49年前,不到14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挑粪修路、兴建沼气池,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支部书记……

我们走进当年下乡知青住过的宿舍,墙上贴满了那个年代的报纸。虽然纸张有些泛黄,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的字样清晰可见。

习总书记说:“年,我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个“心”,也许就是为人民跑腿办事、做人民勤务员的初心吧。

近年来,梁家河围绕知青文化体验、生活体验和劳动体验不断加大旅游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于是,许多外出务工的人又回到村里,干起了各自的营生。梁家河不再冷清,窑洞和村道也得到修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

解放日报与延安

周扬清

首先感谢报社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有幸直观地学习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这次学习不仅是重温历史,也为实际工作带来新的启发。

13年间,延安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出发前提出的疑问。

在紧张丰富的课程安排中,清凉山的现场学习让我记忆深刻,未敢想象解放日报的日常编辑工作竟然是昏暗、不透光的土窑洞的中开展的。优秀的办报质量和工作环境的反差,更加凸显先辈的坚强意志品质。

回顾《解放日报》的历史,绕不开中共年伟大的整风运动,从那时候起,《解放日报》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可以说就是延安整风运动伟大历史作用的直接体现。

整风开始后,群众对《解放日报》提出了很多批评和建议,认为报纸“立论空泛”,“同日常工作与生活联系太少”等等;希望报纸今后能“密切联系边区建设的实际”,“帮助解答每天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改版首先要解决的是党报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这一过程中《解放日报》首次明确提出了以党性原则为首的办报方针

个人理解,报纸改革的目的是,用当时的最先进的日报更好地服务边区群众,用百姓的语言说出党和人民的心声,讲述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正在创造的新事物。显然,过去重国际、轻国内、少当地的版面安排并不符合解放区的工作需要。

《解放日报》改版第一天的头版头条,登载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关于减征公粮4万石,公草万斤的决定。这件关系全边区百万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需要指出的是,先后两次版面调整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也使得《解放日报》的报道同客观实际结合得更紧密。

延安整风进入全面铺开后,《解放日报》突出地增加了对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以及英雄模范事迹和劳动竞赛情况的报道,这对提高全党学习马列主义的热情,促进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均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紧密联系实际,《解放日报》所发文章也逐步树立起新的文风,对废除党八股文风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也对中共在解放区建立起延安的话语体系起到很大作用。

更重要的经验是报纸深深扎根群众。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到年11月,全边区通讯员已近人,其中工农兵通讯员多人。他们为报纸提供的地方消息,占地方消息总数的1/2左右。这就使《解放日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大加强了报纸和实际以及和群众的联系。

社长博古曾对记者们说:“要以小学生的态度,虚心请教的精神去接近群众,丢掉旧新闻记者的架子。我们不是无冕之王,不是居高临下的社会舆论的指导者。”

解放日报原总编辑杨永直曾完整参加了延安解放日报的工作,他常常背着简单的行装,脚登草鞋,翻山越岭,到各县采访,往往日行六七十里路。这一时期的磨练让他成长起来,与边区农民打成一片。他开始习惯在老百姓家里睡滚烫的热炕,也学会用树枝削成的筷子吃荞麦面,他放下大学生的架子与老乡一起聊天,还很有兴趣地吸着他们的旱烟袋。

杨永直身上的变化,从当年一位革命大学生的角度,折射出延安整风和解放日报改革的成果。

(摄影:海沙尔)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有什么危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ls/19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