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头部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2.html
《建瓯县志》载:民国38年(公元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四师南下,国民党四十五师向古田逃窜,凌晨,建瓯解放!
年4月22日,解放军强渡长江一举攻克南京之后,防守江南的国民党军队纷纷南撤,从皖赣一路逃窜入闽,建瓯城内顿时风声鹤唳。5月上旬起,建瓯城区开始有许多杂牌队伍出现。随着局势日益紧张,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也逐日增多,他们在街头到处游窜,甚至烧杀抢掠。
5月9日,第四十五师由崇安火速入山直插东南方向,截击由江山、龙泉逃往水吉的敌人。第一三三团一天强行军里,突袭水吉途中歼敌联勤部队一部,并利用缴获的汽车追击敌人。与此同时,十五军四十四师(配属一三五团),两天以里强行军,从铅山出发,5月9日晨进入崇安,于10日夜抢占建阳城,突袭刚从水吉逃来的敌人,俘敌多人,缴获汽车10几辆,并与五兵团的先头部队胜利会师,将我军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建阳城上。
四十四师占领建阳后,即以里之强行军向南追击。
年5月13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O团二营攻下建瓯城,并于当日中午12时,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
入城仪式中,部队都一律头戴钢盔,肩背美式装备,显得十分雄伟庄严。城内居民站立在街道两旁,摇动着三色彩旗,燃放鞭炮,醒目的标语写着:“欢迎解放军解救江南人民!”在群众的欢呼声中,部队排成四路纵队,迈着矫健步伐开进了建瓯城。
──微友汇节选自魏剑生和范小辉先生文章。
“吃饱饭,打胜仗,解放全福建”
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建瓯,解放前曾有“小福州”之称。
年5月,二野解放闽北诸城后,与闽浙赣省委在这里成立了军管会,接管闽北已解放各县的政权。
当年在建瓯,许多有关解放福建全省的部署在这里进行。
年,在解放福州前,建瓯到底发生了什么?近日,记者走进建瓯,试图寻找60年前的种种印记,一座戏院、一栋洋房、一段回忆,都与那段历史紧密相关。
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主要领导人张鼎丞、方毅、梁国斌、陈辛仁等到达闽北,在建瓯与坚持地下斗争的中共闽浙赣省委会师。
讲述大戏院里的誓师大会
在建瓯,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建瓯大戏院”,这里曾是当地百姓的文化中心。一位老人回忆说,当时,很多有名的戏班子轮番在戏院里演戏,很热闹。
“要是早几年,你们还能看到老戏院残留的门板。”家住建瓯城区的陈先生,老家和戏院同在一条街。他告诉记者,解放后,这个大戏院曾经历了两次扩建,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剧场,此后还放映电影,并更名为“建瓯影剧院”。
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时,一场大火把它烧成灰烬。如今,戏院原址一带,正在兴建高楼。
尽管时过境迁,但记者在这里却依稀能看到那豪情场面。年,这座戏院里,迎来了好多大事,7月25日这一天,不得不提。
三野7月初向福建进发后,经过长途跋涉,于下旬成功集结,会集于建瓯、南平、古田三地,兵团部设在建瓯。由中央批准成立的首届福建省委班子,随十兵团南下,抵达后不久的7月25日,在建瓯大戏院召开的会师大会上,新省委班子和闽浙赣省委进行了交接,张鼎丞宣布新省委正式成立。
就是在这座大戏院的舞台上,第一任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富有激情地提出了著名的“吃饱饭,打胜仗,解放全福建”口号,大大提升了战斗士气。后来的8月1日,福建省委和十兵团又在建瓯大戏院举行了战斗前的誓师大会。
战士们身上咋都有股桐油味
“那时,建瓯城里有好多解放军,我有一个印象很深———解放军的身上有股桐油味,有点呛鼻。”今年73岁的建瓯党史办原主任方立说,后来听战士们介绍,由于担心福建的多雨天气,后勤部门特意在军装上涂上了桐油,这样可以防水。
“我平生第一次吃的肉包,也是解放军做的。”方立笑着回忆,解放军进城后的一天,他到城郊的姨妈家,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味,这时,姨妈从厨房里神秘地端出几个大肉包,得意地说,住在家后面的解放军,今天改善伙食,包大肉包,也给了她几个。“南方人不会做肉包,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吃到肉包,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味道。”
当年叶飞等领导进军建瓯时,就住在这幢老房子附近
一座与叶飞有关的小洋楼
建瓯老城胜利路,这路名从解放前沿用至今,在当时称为“洋街”,街道两旁,曾有两片洋房。
“年,三野进入建瓯后,兵团部就设在这两片洋房里,叶飞将军也住在这里面。”热情的方立老人,带着记者重走胜利路,采访车驶入建瓯宾馆,在3号楼前停下,老人下车介绍说。
记者看到,这是一座二层小楼,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从门到窗,都是层叠的拱形结构。由于年代已久,小楼有过多次修补、改造,但二楼的一方小阳台,保持原汁原味,阳台被一溜半人高的铁栅栏围拢起来,栏杆呈波浪状,上面雕有各种精致图案,栅栏外,满是爬藤植物,几朵小花点缀其间。
方立说,这医院,当时是建瓯城内最气派的房子,现在只剩下这孤零零的一栋老房。胜利街的那一头,是原来的圣母院,后来成为建瓯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的办公地点,现已全部拆除。
亲历今年87岁的张廷斌,当年是三野十兵团的一个卫生队长,他讲述进军福建的一路艰辛
“拉肚子”才是最凶的敌人
今年87岁的张廷斌,医院的院长。进军福建时,他是三野十兵团的一个卫生队长。老家山东邹平的他,17岁参军,随部队征战南北,亲历过济南、淮海、渡江等众多战役。
年7月,攻下上海后,他随部队从江苏常熟出发,沿武夷山分水岭入闽,和战友们一同执行解放福建的任务。
入闽时每人负重25公斤
因为在山东入伍时,张老已经上到小学5年级,在那个年代里,算得上文化兵,部队安排他跟着军医学习战场救护。后来,他就一直在卫生队工作。入闽时,张廷斌是三野28军团的卫生队队长。
张老回忆说,进入福建前,部队在江西上饶稍事休整,并下发了给养和战斗物资:每人发3公斤大米、1公斤水、发子弹、4枚手榴弹、1把枪支、1条军用毛毯、鞋袜各1双、1顶钢盔……这样算下来,每个人负重都在25公斤以上。
年8月的张廷斌(前右)
他向首长献“防中暑”妙计
“那时正值7月末8月初,酷热难当,且整个兵团从盘山路经过,不是上山就是下山,所以,部队只能成三路纵队前进。”张廷斌说,由于阳光很毒,一路上,不时有战士中暑,再加上卫生条件有限,只能简单治疗休息后,继续行军。只有病重者,才由担架连抬着走。
作为卫生队队长,张廷斌心里急得很。为了减轻战士们的劳累,他向团首长提出4条行军建议:给战士水壶加少量盐,以防中暑;行军中准许战士打开风纪扣、上衣扣,扎的皮带也适当放松;行军时战士的前后左右距离放宽,便于散发热量;行军速度适度放慢。
最终,团首长采纳了这些建议,并由政委口头传达,此后,中暑的发病率就明显下降。
最可怕的痢疾、肠炎
张老回忆说,在福建行军过程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痢疾、肠炎和疟疾,所幸的是,团卫生队储备了不少的药。路上,只要有人得了这种病,就被送到卫生队治疗,治愈后送回连队。
“病人多的时候,军医们晚上都得工作,所以,只能在白天打着瞌睡行军,有的时候,竟然站着睡着了。”张老说,在建阳向建瓯的行军中,发生了一例大叶肺炎,病员送到卫生队时,已处于深度昏迷,虽然大力抢救,患者仍在深夜去世,这是他们团此次行军全程中,唯一病逝的战士。
为轻装,战士们把心爱的毛毯都剪了
随着行程向前延伸,战士们的米袋子越走越瘪。好在一路上,兵团部汽车还补充了些粮食。张老告诉记者,自行军以来,炊事班没有油炒菜,也买不到菜,只能用点盐水给战士下饭。到了晚上,部队都是就地休息,大部分时间里,战士们都睡在草地上。
酷暑中的高强度行军,战士们的体力在不断下降,为了减轻身上的负荷,战士们想了各种办法。张老说,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很多人把心爱的毛毯,剪掉一半,再剪掉一半……直到剩下1/8,仅做一块背包的垫布。
武夷新区微友汇综合整理自:建瓯市政府网站(作者:魏剑生、范小辉)、海峡都市报(记者:王勋、肖春道,实习生:刘思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