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第26届福建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年度福建省报纸副刊作品年赛结果在福州揭晓,平潭时报选送的5件作品获奖。
5件获奖作品报告文学《一个人与两座桥》荣获一等奖(作者:余小燕、程枝文),并被送评福建新闻奖、中国新闻奖
文学评论《翰墨丹青抒逸气—林心建书法作品品鉴》获二等奖(作者:高云)
散文《疾行于岁月长河上的船》获二等奖(作者:周而兴)
平潭时报年4月11日的《海坛风》版面,被评为年度好版面(美编:陈娟)
《诗性岁月》栏目,被评为年度好专栏
本次评选活动由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报纸副报刊工作委员会主办,福州晚报社承办。福建日报、厦门日报、闽东日报、福州日报、泉州晚报、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平潭时报等全省18家报社参加,共有近百件作品参评。
《一个人与两座桥》
采写手记
平潭,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由于四面环海,交通瓶颈一度制约着这里的经济发展,而修桥则成了全岛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年到年,三十几年间,无数人在为平潭的交通呼吁奔走。年11月,福建省首座跨海特大桥“平潭海峡大桥”建成通车;年9月,世界上最长、中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贯通。这背后凝聚的是无数人的心血。丁玉仁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他的故事很有典型性:作为第一座大桥的筹备者和第二座大桥的业主,夙兴夜寐十余年,可敬,可佩!本文以两座大桥的建设为宏观背景,数十次深入工地,数十次深入采访,挖掘了大量的细节和第一手的鲜活事迹,通过耐心梳理成文,将两座大桥的重大意义灌注于一个个感人故事中,以小见大,以情动人,既展示建设者们拼博奋斗的精神,也让读者身临其境曾经的建桥现场。原文赏析一个人与两座桥的故事
海坛海峡横亘于海坛岛和龙高半岛之间,将平潭与大陆分割开来。在这里建一座桥,是祖祖辈辈平潭人的梦想。而今梦想照进了现实:年平潭海峡大桥竣工通车,年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公路桥体合龙贯通……
两座大桥,打通平潭的交通命脉,让曾经“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海岛,天堑变通途。而这背后有一位特殊的人,参与和见证了这一切。他,就是京台高速(平潭)跨海大桥有限公司董事长、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玉仁。
“建的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历史”
12月12日,晴空万里。在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大小练岛水道桥桥面上,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工人们正在铺设沥青。
“铺设沥青后,紧接着我们可以开展墙面的附属工程施工,防撞墙施工,风屏障安装,还有水管搭载等工作。”丁玉仁站在桥头上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心潮澎湃。作为项目建设方,面对的是一项超级工程——中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大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建成通车后将实现平潭铁路“零”的突破。
从年动工开始,过去多个日夜里,丁玉仁与数千名建设者一样,几乎每天都在工地上,协调、处理项目部的大小事务。
“从小的方面看,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将助推平潭国际旅游岛再次腾飞;从大的方面看,它承载着海峡两岸互联互通的期盼。”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潭人,丁玉仁把参与这座桥的建设,视为一生之荣耀,“因为建的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历史”。
今年57岁的丁玉仁,毕业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年被分配到平潭县交通局工作,此后便一直跟交通打交道,修桥铺路。年9月28日,他多了一个职务——福平铁路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为做好大桥前期的征迁安置工作,丁玉仁与同事徒步沿线走了3天,经过潭城镇、岚城乡、中楼乡、平原镇、苏澳镇等7个乡镇,涉及24个行政村,在走访中不断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征迁补偿工作既考验对政策的理解,又考验为民服务的情怀。“为此,我和同事经常提着水果、牛奶上门找村民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丁玉仁记得,在大练岛有一位老依姆看到房子拆了,眼泪忍不住哗哗地流,因为那座小小的老厝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她与丈夫从海滩前、从山坡上硬扛回来的。“我十分理解她的感受,这老厝里承载了她一辈子的回忆,哪怕是一件旧家具,都饱含了一家人的情感。”丁玉仁本着换位思考的工作理念,他坚信只要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他们一定会支持家乡的建设。
“我们整个村在建设中面临征迁,一开始大家都舍不得,但是建公铁大桥,大家都说这是千年一遇的机会。要想富先修路,平潭要想富当然是先架桥了,所以乡亲们也都理解支持。”平潭大练岛舍仁宫村村支书郭为义说。
丁玉仁在大桥各个项目工地做征迁工作时承诺,待到年公铁大桥通车,一定要让公铁大桥沿线支持征迁工作的乡亲们坐上第一班动车去福州,欣赏大桥沿途的风光,感受动车从家门口驶过的开心事。
时间回溯到年。因为工作出色,丁玉仁被任命为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新职位,新使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平潭海峡大桥及复桥建设的通航标准是吨,总投资为26亿元;而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通行标准是5万吨的巨轮,总投资高达亿元。
国内首座公铁两用大桥,能够实现上走汽车、下行火车,让许多人津津乐道。但在茫茫海面上造墩、架梁,个中艰难只有奋斗在一线的人最清楚。
大桥的施工难度,用“千险万难”来形容不为过。看气候条件,大桥位于平潭北部,东北季风尤为突出,一年天刮六级以上大风有多天;看水深和浪涌,大桥最大水深42米、最大潮差7.2米,施工的船只经常会像浮萍一样摇摆不定,起吊、安放大型施工结构物时难以精准到位。
平潭公铁两用大桥之所以能成为“超级工程”,不仅在于规模、体量,更在于对技术的追求,对质量细节的注重。“以前没有施工经验,我们就一次次地打模板、做实验,一次次地调整材料比例,不到最佳效果不罢手。”中铁建大桥局二分部总工程师张立东说。
正是凭借这股子认真劲,大桥建设者们创造了“埋置式”平台搭建技术、海上桩基施工技术、钢吊箱快速施工技术、双孔连做节段拼装造桥技术。其中,“埋植式钢混组合海上平台”和“双孔连做节段拼装造桥机”两项核心技术为世界首创。
“要告慰父亲,向40万平潭人交一份答卷”
12月26日,在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投资集团董事长办公室,笔者见到了被丁玉仁视为“宝贝”的两本日记本。厚厚的日记本里,记录了他与平潭海峡大桥建设的“前世今生”。
“每每翻看,往事总会浮上心头,五味杂陈。”丁玉仁说。
4年5月9日,时任平潭县交通局副局长的丁玉仁被派往福州平潭海峡大桥筹建办工作。也就是从那天起,他将大桥建设进展一一记录,也是对他父亲的告慰。
原来,年3月8日,丁玉仁的父亲被一辆机动农用车撞倒,伤重命危。医院无法处理,必须医院抢救。当丁玉仁赶到码头时,面对的是茫茫的大海。多米宽的海面,来回需要40余分钟!彼时,分分秒秒都是与生命赛跑。丁玉仁心急如焚,听着奔腾不息的阵阵涛声,肝胆欲碎。
“等到下一班轮渡,车子在去往福州的半路上,父亲已经躺在我怀里,咽了气……”时隔多年,每每忆谈及此事,丁玉仁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正因此,3年后接到平潭海峡大桥筹建的重任时,丁玉仁暗暗发誓:“定不计所有个人得失,竭力做好大桥的筹建工作。”
丁玉仁的每篇日记里,都编了号。比如,5年10月26日题为《庆贺》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晚9:00看完平潭有线电视新闻,全县上下大放烟花庆贺平潭大桥立项,整整13年啊,平潭人民盼望一座桥,终于立项了。我也买了鞭炮,大桥办也买了烟花一同庆贺,真是特别高兴。”
事实上,早在年,平潭就提出准备建跨海大桥,然而当时县财政收入仅万元左右,困难重重。因此,大桥建设直到5年才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前后跨越了13年。
“涉及的部门和内容实在太多了,有一回我看到一份报告上红红的印章,竟然达到64个之多。”丁玉仁用跑马拉松来形容当年为大桥“跑”过的审批。
“经常到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海洋局等部门汇报筹建工作,还要召开相关论证会,请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丁玉仁在日记中清晰地记录,两年多的时间里,他陪同省、市和平潭县的领导到北京出差就达18次之多。
记得有一回,国家发改委对平潭海峡大桥的审批需要有银行的贷款承诺手续,他们到北京中国民生银行等该行的领导签署文件。虽然事先已经约好,但不巧遇到银行领导临时去开会,开会结束以后,又要接见记者。结果一行人从上午9点一直等到下午4点,整整熬了7个小时,不能走,也不敢走,最后,终于拿到有关文件。“所有到北京办过事的人都知道,这种等待简直比等恋人出现还煎熬。”丁玉仁幽默地说。
一纸看似简单的审批,凝聚着多少汗水、心血、艰辛、劳碌、期望与憧憬。
7年11月30日,上午11时02分,平潭海峡大桥打下第一桩。消息不胫而走,平潭全县上下,人们纷纷自愿捐款,为大桥的建设慷慨解囊。“各界捐资总额达余万元。我当时也捐了38元。”丁玉仁表示,这个数字是为了记住父亲离去的日子,同时勉励自己不忘建桥的使命。
“今年计划买10头猪,送到各个工地项目部”
对于工程建设者来说,长年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常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受不了当地的气候,吃不惯当地的海鲜,还要克服严峻的施工环境带来的不适。
如何破此难题?丁玉仁富有创见地制定了“五个一”的管理机制,即“决策在一线制定,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
毕业于福建武夷学院的朱庆祥,是平潭公铁两用海峡大桥现场业主代表。在他眼里的丁玉仁,简直就是“超人”。“为保证工程进度,丁总常将工地当做办公点,亲自协调、亲自调度、倒排工期、强化跟踪,并推行将项目的进展与当年的绩效挂钩,以此推进项目加速建设。”朱庆祥说。
丁玉仁还提出将“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以此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平潭海峡二桥二线通道项目部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军令状”,上面写着:“平潭海峡二桥二线通道项目,要与长平高速同步通车,分秒必争,绝不退让!”。“军令状”下面,签的是平潭海峡二桥二线通道项目部干部职工的名字。
作为业主监理单位的负责人,丁玉仁经常到项目部察看工程进度,要求施工单位按月制定工期节点,实行任务目标考核奖罚制度。
平潭海峡二桥二线通道项目,整个工程的总面积亩,要将万平方米的土石方开挖、爆破,再往外运出。为此,工地上实行三班倒,采用了非常规的作业方式,最多时工地上有多部机械设备在作业,像挖土机、铲车、运渣车、货车等,有多辆车连续作业,实行工人轮班,机器不停。
严管并不意味着没有厚爱。逢年过节,丁玉仁也总有办法。比如,为让外地工人在平潭过一个安心年,丁玉仁都会提前给大桥的工人杀一头年猪。“这个习惯已经实行了四年,香喷喷的红烧肉对工人来说更过瘾,更有年味啊,今年计划买10头猪,腊月二十五送到各个工地项目部。”丁玉仁说。
12月21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开始铺轨,这是继今年9月25日大桥全线贯通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为福平铁路的建成通车吹响了集结号。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作为新建福州至平潭铁路、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又是合福铁路的延伸、京福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铁两用大桥的建设,将使平潭打通北通道,形成新的海陆空交通优势。
站在平潭苏澳码头远眺,海峡公铁两用大桥雄姿已现,一个个桥墩跃立于海面,向远处延伸。目前大桥的四座航(水)道桥全部完成合龙,明年福平铁路将全线铺通。“铁路上岛可谓是千年等一回,用开天辟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丁玉仁说。
是夜,丁玉仁在日记本里写下这样的文字:“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大小练岛水道桥桥面沥青全部铺完,平潭海峡二桥二线通道项目,出入区旅检大楼、连廊、卡口等主体均已建成,元旦时高速公路平潭上岛段就具备通车条件。年,我也要带着母亲和家人坐着动车从桥上过,期盼这一天快快到来……”
—END—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文字:余小燕图片:念望舒林祥鹭责任编辑:郑小燕值班主任:曾洁值班编委:余小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