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福建人,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补课百年中国新诗史
安琪
年底,应福建人民出版社约请,张炯和吴子林两位闽籍学者联合主编了“闽籍学者文丛”第一辑10部,谢冕老师因年龄、精力等原因,全权委托吴子林负责他这一部的选编工作,吴子林经过大量阅读谢冕老师的文章后,分四辑选定稿件,分别是:诗潮篇,诗史篇,诗人篇,反思篇。本书共收入谢冕老师不同时期的文论23篇,加上谢冕老师接受学生张洁宇的长文访谈为序,以及谢冕老师的学术简表和他特为此书撰写的题为《燕园集记》的后记,全书体例完备,基本可以作为阅读谢冕老师、了解谢冕老师学术思想的简易读本——相比于谢冕老师迄今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一本余页的《燕园集》自然只能作为“全豹”之“一斑”。
幸运的是,我成为率先窥到这“一斑”的第二个读者,或者说第一个也不为过,因为本书的校对工作由我完成。当我获悉吴子林受命全权负责谢冕老师此书的编选工作之后,我主动请缨校对,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和谢老师虽然时常在一些诗歌会议上见面,也亲耳聆听过谢老师多次会议发言,但那毕竟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补充一句,谢老师无论出席什么会议都很认真地备课,我有几次看见他掏出连夜写的发言稿,这种精神在中青年批评家中也不多见),细想起来确实还没完整地读过谢老师的任何一部专著。
阅读《燕园集》,就是在补课百年中国新诗史,其中的三论“新诗潮”,谢老师从上世纪“最初十年那一场开天辟地的新诗革命说起”,以“造山运动中裂变和聚合”的“新诗潮”作结,梳理了朦胧诗之前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历程,提供了后人研究这段诗歌时期的很好视角。通读《燕园集》,可以发现谢冕老师的诗歌研究大致落脚于第三代,最熟悉的领域自然还是朦胧诗。年5月7日,谢冕老师的文论《在新的崛起面前》在《光明日报》发表,率先为朦胧诗发出了理论上的宣言。考察朦胧诗三个“崛起论”的发声者谢冕、孙绍振、徐敬亚,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点:敏感与激情!无敏感,把捉不到新生事物刚冒芽的微小苗头;无激情,不会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即口中所出。时至今日,谢、孙、徐三位老师依旧站在激情前沿,他们活跃的身影依旧时时闪现在各种诗歌活动、诗歌研讨现场,令人深感诗施之一个人的旺盛的生命力。本质上,谢、孙、徐都是诗人型学者。
年10月9日,“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暨‘闽派诗歌’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闽籍学者文丛”(第一辑)首发式也作为会议议程之一隆重举办,谢冕老师听说我是他这部书的校对时连夸我“辛苦”,并挥笔在扉页上签下,“感谢安琪的工作。感谢‘主编助理’。谢冕.10.9”。
-12-1
《燕园集——谢冕文论精选》,谢冕,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年。
刊于《海峡都市报》年12月7日,刊登时有删节。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什么地方看白颠疯好吃什么可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