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出生就是为了离开。
有些离开,虽不至于令人痛不欲生,但也令人倍感伤怀。
比如说,纸媒。
在一个网络汹涌的时代,纸媒的地位正变得尴尬起来。一度红火的纸媒市场,也开始变得风雨飘摇。
山东,是一个纸媒发达而且特别坚挺的省份。省级媒体的一家独大之下,各市地媒体也能分得一杯羹;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便是坚挺,但也有勉力苦支的纸媒,行将谢幕。
比如说,无风君刚刚拿到手上的这份《视周刊》,9月1日最新刊。
单就这期新刊而言,一切正常,策划的选题报道一如其习惯表现,偏重于时尚生活、影视娱乐。但隐忧在于,80P的新刊里,几乎没有一则广告。这应该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事实也是如此。无风君的一位《视周刊》同行不无忧虑地等待着最后的判决。
在内部,这份曾经是山东第一份时尚生活类周报的周刊,面临着9月份停刊的命运。
《视周刊》创立于年1月3日。它的前身是《泉城周报》,创立于年。
在报业蓬勃的上个世纪,广播电视报是一个日子优渥的行业媒体。《泉城周报》是济南市属的广播电视报,但从名字而起,这份报纸的基因就不是单纯的电视节目遥控器。它定位为一份综合性的文化知识报,“以博采众长、荟萃精华,传播知识,引导欣赏,开阔视野,启迪思想为办报宗旨”。在当年周报稀缺的时代,《泉城周报》深受喜爱,封面娱乐明星的精美大图,成为少男少女们的床头常客。
年底,在当年报业整合的大潮中,《泉城周报》并入山东广播电视报社,改名为《视周刊》出版。彼时的总编辑是郑黎明,副总编辑是刘浩明。
在年1月3日创刊号的刊首寄语上,总编辑郑黎明亲自捉刀,对《视周刊》的未来作如此期许:“她挟入世之雄风,填省内之空白,希冀打造一流品牌,开疆拓土,初始发轫全省,继而进军全国”。
如今言犹在耳,可惜壮志已难酬。
郑黎明在《视周刊》的地位,宛若精神教父。如果说这份周刊最辉煌的时代,那无疑是在郑氏手上缔造的。也正是从郑氏开始,这份周刊始终有一个优良的传承,刊首寄语一定是总编辑或主编亲自操刀。从郑黎明到刘浩明(笔名柳明)、赵之萍等,几乎都是业务精英,而且对内容高度重视。其中,继任郑黎明的总编辑刘浩明在体育方面亦有专长,以笔名柳明发表的文章也是文采斐然,声动齐鲁。
如今《视周刊》的总编辑是刘慧岚,年轻一代的主编代会令,笔名小木头,也出版了多部作品集。文人办报的传统在这张报纸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今天的《视周刊》已呈风雨飘摇之势,而面临停刊命运的大背景一则是整体报业环境的艰难,二则是她的母体山东广播电视台正在开启一场巨大的变革。
8月18日,山东广电传媒集团揭牌成立。次日,山东广播电视台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动员大会就迅速召开,拉开了山东广电第二轮的改革大幕。五年前的第一轮改革,山东广播电视台成立,成立局台分离。而这一轮改革,被山东广电现任掌门人吕芃认为是“山东台的最后一次机会”。
此次改革,山东广电的整体策略是去行政化、去机关化和打破官本位,台企两边的人事身份和级别差异将全面打通,同时,山东广电将裁掉原有的僵尸企业和公司,进行资源整合与业务重组。
一向口碑不错的《视周刊》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算优异。在改名创刊以来的14年里,这本周刊一直是不温不火,在周刊整体市场不算发达的山东,或许《视周刊》还缺少一家强劲的对手,来刺激她的生长。
这样的局面同样存在于《齐鲁周刊》。这家山东的第一份新闻周刊,一度也是短暂辉煌,但却难成大的气候。与《视周刊》的初心一样,这两家周刊都曾立志走向全国,但可惜的是,在山东却依然立足未稳。
就在一月前,7月18日,休刊一月的《齐鲁周刊》恢复了出版,官方声明系因有重大事项调整。后来证实该刊在引进战略资本投资,以减缓下滑过程。
而背靠山东广电这棵大树的《视周刊》,多年来虽经营不甚理想,但毕竟有台里支持,日子也算可以维持。但在纸媒发行量、影响力整体下滑,山东广电资源整合的大背景下,它的存在日益显得可有可无。如今靴子即将落下,全员自寻生路,不免让人心生几分叹息。
逝去的固然美好,未来或许更让人期待。对于纸媒人而言,重要的不是离开、留下,何去何从,而是能够拥有随时重头开始的勇气和能力。人们常常感叹一份又一份纸媒的倒掉、消失,却没有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北京治白癜风的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yx/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