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记者张建隆文/图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是夏季驱五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当时楚国百姓纷纷到江上打捞他的真身。有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又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渐渐发展成现在的粽子。
除了吃粽子,福州人都怎么过端午呢?
“午时书”是老福州特有的一种传统民俗,是一种无横批的对联。古时候,福州的文人将所作的对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或赠送给邻里亲友,内容与端午有关,有着辟邪消灾的作用。
粽子出现于春秋时期,用菰[gū]叶包黍米呈牛角状,故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则称“筒粽”。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在当天以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端午时涂抹雄黄酒防范传染病。
在福州传统观念里,过了端午节,大夏天就到了。端午这天,外婆要给外孙送红肚兜,表示现在可以穿夏衣了。此外,大人们会把樟脑香袋挂在孩子腰间,以驱虫、辟邪。
每年从四月下旬起,两人一组,边敲锣打鼓,边唱闽调福州话的《采莲鼓》歌谣,到各户或各商家店号募集龙舟竞渡的经费,出钱多者可获坐“船头”的殊荣。
据说,五月五日午时,把挂在门上的这些菖蒲、艾草取下,熬煮成汤泡澡,可防痱、除菌、避五毒。
古时候,每逢端午节,福州后浦街家家户户都要划水缸,就是在自家厨房,用船桨划水缸里的水。传说有一年端午节,村里组织划龙舟,忽然天上一道闪电,龙舟翻了,船上30多个人淹死了。后来,村里长辈商量决定,端午节改用船桨划水缸。
即农历五月初四午时从江河挑回家的水,而以正午12点最佳(午时是11时—13时)。相传此水日晒温后给小孩洗澡,不会长疔疱等。
龙舟竞渡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初五达到高潮。据考,汉代福州就已有划龙舟活动。
端午节当天中午时分,每家每户都要点燃黄烟往墙缝、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
喝“午时茶”:端午当天,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时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它对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都有效果,还能防暑降温。
泉州端午节有个特别的习俗:“水上捉鸭子”,这个习俗在闽南一带还一直保留。“水上捉鸭子”的过程十分有趣,先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放一去皮的杉木,杉木上涂以油料,使之润滑;杉木尾端挂一长形小竹笼,内放一只活鸭;笼盖竖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开。活动者保持身体平衡,从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开笼盖,活动者与活鸭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儿的协助下,抓住活鸭。在捉鸭子过程中,岸上观众千百人呐喊助威,欢声雷动。
龙岩地区还有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的习俗。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用煮粽水洗身: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
三明建宁客家端午习俗就有许多新颖的地方。送节的时间一般从五月初二开始,多为晚辈向长辈送,如刚订婚的女婿给岳父母家送节,外甥给娘舅家送节。
在武夷山,端午龙舟赛不以龙舟为赛具,独以泛游九曲溪上载客竹筏争流竞技,比起龙舟,竹筏显得古朴简陋,可它是武夷山千百年来水上文化的标志性物件,不是一般的龙舟可替代的。
在宁德地区端午节前女婿照例要给岳父母送黄鱼,俗称“送鱼”。娘家要给外甥、外甥女送节饼、夏天衣物,俗称“送节”。端午节这天,左邻右舍的小孩簇拥到新娶亲人家家里,由新媳妇将五色彩线系到手腕上,俗称“记节”。
还有人问了: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了,我们还能过端午吗?
事实上,韩国人没有把端午节申请为文化遗产。韩国江陵市每到端午节有个庆祝端午的端午祭,在端午祭中,保留了朝鲜民族古代的很多传统,韩国把端午祭这个活动申遗,而不是端午节。
大家大可安心过节
端午安康!
本文来源:吾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电话白癜风怎么治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ys/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