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莆田荔枝跟美国竟有这样的关系

N陈锦林

年7月23日,我国发行《水果》㈡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4-4枚是“荔枝”。今年1月28日,台湾也发行《水果邮票》(续)普通邮票一套4枚,其中4-3枚也是“荔枝”。可见,荔枝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喜爱的水果。荔枝,果红若珊瑚,肉白如雪肤,香浓似全麝,历来就是南方佳果。唐代杨贵妃为它垂涎三尺,宋代苏东坡啖它乐不思蜀。

荔城美称自宋代始

福建莆田自宋代就已“烟火万家,荔枝十里”,“半城小巷半城荔”。荔枝成熟的荔红时节,挹翠流丹,满城尽挂红灯果,分外惹眼,因而雅称“荔城”。

年初冬,郭沫若考察莆田,欣然写下“荔城无处不荔枝”的赞美诗句;莆田古称兴化,兴化府大门曾有一副对联:“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很是使莆田人感到自豪;宋绍兴八年()戊年科,兴化夺魁,名动天下,宋高宗问新科状元:“卿土何奇?辄生二卿”。兴化状元答之:“子鱼紫菜,荔枝蛎房”。可见,荔枝在宋代即为兴化名产;还有莆仙籍的北宋名臣蔡襄于年写就的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学专著“荔枝谱”,收入了以陈紫为首的32个荔枝品种,大都是莆田荔枝品种。

莆田荔枝以色、香、味俱佳而著称于世,蔡襄赋诗:“闽卅纵有千千树,未抵家园气味长。”认为天下荔枝,莆田第一”;莆田城内至今还生长着一棵种植于唐玄宗时期,树龄已达年的古荔“宋家香”,还能开花结果,“奇香异味天下无”!

百余年前

1

美国夫妇来莆传教

莆田荔枝情牵美国,演绎着一家美国人祖孙三代和中国人民长达一百多年的友好情谊。

年,美国人蒲鲁士夫妇奉派来福建莆田传教,还创办多所中、小学,医院、教养院等。蒲鲁士在莆工作长达20多年,其妻蒲星氏更是长达56年之久,他们的七个子女均出生在莆田,多数能讲一口流利的莆田方言,他们热爱莆田淳朴的风土人情,把莆田当作“第二故乡”。

蒲鲁士夫妇当年从莆田涵江寄往美国的书信,左图有“蒲星氏”中文私人印章陈俊供图

从长期和莆田人民的交往接触中,深深地感受到莆田人的勤劳、智慧和友善,见微知著,进而坚信:这个民族是大有希望的!在蒲鲁士所著的《新中国在演进》(年在美国出版黄季成译)一书中,他向世人预言:“我们的见解是这样的:这块大陆被赋予的素质和它上面居住的人民将极可能在这个世纪走出终点之前,挤身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前列”。难得的是,在那饱受列强百般欺凌的旧中国,中国人被讥为“劣等民族的年代”,一个外国传教土,能这样认识中国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移植美国

2

荔枝异域开花结果

在《新中国在演进》书中有一章盛赞中华大地“物产富饶”:“西方人视为珍贵的水果如香蕉、文旦、桃、梨、枇杷等,早在数世纪前中国就已屡见不鲜,不足为奇,他们还有很多种类美味适口的水果品种,如荔枝、龙眼等,至今在西方世界还一无所知呢!”虽然,蒲氏对生活着的中华大地深感自豪,对莆田荔枝龙眼极为推崇,情有独钟。

相信当年蒲氏尝到汁多如蜜的莆田荔枝时,是怎样的赞赏不已,认定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

荔城无处不荔枝

马俊杰摄

年秋天,他用4个大木桶装2棵荔枝、2棵龙眼树苗从莆田运福州经海路到上海,再搭横渡太平洋油船到美国,移植在和莆田处于同纬度地带的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但2棵龙眼移植失败,而荔枝却在异域蓬勃生长;年,应美国美国农业部要求,蒲鲁士又从莆田运出89棵荔枝树苗,分种南美洲多地,其中48棵移植于佛罗里达州,荔枝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使南美洲多处出现千亩以上的荔枝园,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之,美国农艺教授高洛甫这样宣称:“美国在福建传教一百多年所花的钱,以引入荔枝在佛州栽培成功现已全部抵偿。”可见,荔枝为美国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佛州生长的荔枝源自莆田荔枝,为纪念蒲鲁士移植功劳而特地命名为“蒲氏荔枝”。它征服了美国的人舌头,被推崇为“果中之王”,誉为“果中皇后”,很受美国人的珍爱和礼遇,在果园门口建造中国式牌坊,上书中文“荔枝”,两边挂着中国传统的大红宫灯,古色古香中国元素,明白地彰显“蒲氏荔枝”的故乡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是莆田荔枝繁衍的后代子孙,串串荔枝串起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年以后,中美关系中断了,在莆工作居住长达半世纪的蒲星氏一家作为“司徒雷登”们无奈地离别了莆田回到美国,但蒲氏一家三代始终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怀念中国,怀念莆田,怀念那里善良的人民,怀念那密密匝匝生长的荔枝树,那是莆田城的特色,是怎样也忘不了的绿色记忆。

蒲氏家族

3

第二代第三代来了

上世纪上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的大门刚打开,蒲氏家族的第三代曼顿博士率先来了,他是蒲鲁士三女儿蒲厚恩的儿子,是蒲鲁士的外孙,著名炼油专家,一直为促进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而努力:曾于上世纪80年代组织15批次共多人美国各界人士来福建莆田访问交流,并多次访问莆田哲理中学,为福建莆田改革开放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曼顿博士夫人朱迪·曼顿曾于年7月来莆田举办英语培训班,又于三十年后的年2月重访莆田,并特地到她祖辈蒲氏夫妇当年任校长的莆田哲理中学访问,参观该校为纪念蒲氏而命名的“蒲鲁士纪念堂”和“蒲星堂”,倍感亲切,情感中延续流淌着蒲氏一家三代一百多年来对中国的友好情谊。

年初,曼顿博士随基辛格博士访华。年1月30日,周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访华团一行,曼顿博士深情地向周总理介绍了他祖辈当年在福建莆田工作生活等的情况,说他的母亲蒲厚恩就出生并生长在莆田,会讲一口流利的莆田方言,说他从小就常听母亲说起中国特别是福建莆田,对中国,对福建,莆田怀有亲切感和神秘感,动情地自称他是“福建的儿子”。周总理亲切地邀请他“下次来中国时,一定要把母亲带来福建看看,回到第二故乡走走”。

蒲鲁士爱女蒲厚恩女士在儿子、儿媳曼顿夫妇的陪同下于年4月来莆田哲理中学庆祝她的八十五岁寿辰

年,曼顿博士夫妇专程陪同他79岁的老母亲蒲厚恩回到阔别三十年的莆田度过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春节,又见到了为之魂牵梦萦的荔枝林了,这是毕生都难忘的莆田记忆;年4月,应福建委领导陈光毅的邀请,曼顿博士又一次陪同母亲来莆田欢度她85岁寿诞,还特地回到她母亲蒲星氏当年三次任校长的莆田哲理中学参观,会讲莆田话的美国老校长太太的女儿来看望大家,受到上千师生热烈欢迎,浓浓的乡情弥漫着,久违的乡音是那样亲切,还有那熟悉的荔枝林,激动得她老人家热泪盈眶,连称像“回到家一样”亲切。

时隔三十年后曼顿博士夫人朱迪·曼顿又一次回访莆田哲理中学

回国后,蒲厚恩老人仍乡情难舍,思念中国,思念福建莆田,绵绵思绪有如陈年的酒那样芳芬。荔枝是莆田符号,莆田名片,蕴含着千年古府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红红的荔枝最能体现莆田的容貌,莆田乡亲的热情,最使她难以忘怀,也是割舍不了的中国情愫,为此,她老人家不辞劳累特地去佛罗里达州看望和莆田荔枝一脉相承的有共同基因的蒲氏荔枝,这也是她父亲当年亲手培植的中美友谊的象征,以慰乡愁,并热情地写信告知大洋彼岸的莆田乡亲:“荔枝移种佛罗里达州,至今生长很好。”这是她老人家内心的美好祝愿!祈愿中美友谊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陈锦林,年出生,涵江人,退休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影协第四届学术委员。年获得第二届全球妈祖文化征文奖一等奖;年11月撰写的《集邮:德育活动的好园地》一文被选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华全国邮联第三次代表大会典型发言材料。

征集

欢迎莆田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以及长居莆田的外地作家、文学爱好者投稿,体裁不限,题材亦不限。投稿邮箱为hxdsbptwx

.







































白癜风治疗方法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xiadushibao.com/hxdsbyx/6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